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陈海生(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出门在外,人们为了避免手机断电,往往选择携带充电宝或者使用共享充电宝。但是你想过吗?如果有一天,由于能源短缺造成大范围供电的电网也断了怎么办?它有没有专属充电宝,为自己补充能源呢?
还真有!目前科学家在研究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就是利用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为电网打造“充电宝”。这个“空气充电宝”是如何工作的?发展技术的过程中又存在什么困难呢?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一、为什么要发展压缩空气储能?
从能源发展的潮流中可以发现,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占据主流能源的地位,而化石能源要逐步降低比例。但是,可再生能源存在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是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低,需要通过转化成高能量密度的载体才能稳定使用,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转化成电是比较方便的;
开采石油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第二个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相比,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和周期性。如果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了主流能源,那这些不可控因素将无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应该如何解决这些不可控因素呢?科学家提出首先要建“蓄水池”。在能源系统中,储能就是能源发现与能源使用中间的“蓄水池”概念。在可再生能源逐渐扩大比例的背景下,储能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明显,并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的学科方向。
压缩空气储能原理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压缩空气储能,简单来说,就是用电来带动压缩机然后产生高压的空气,存放在储气装置当中。在用电高峰时,高压的空气释放驱动膨胀机旋转来带动发电机。
这样一来,原本被储藏的电又被释放,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存储。在转化回去的过程中,压缩空气储能基本上处于从示范到产业化初期的发展过程。中国目前已经做了6台,正在建或者在规划中的大概有20多台。
当前普遍的观点是,可再生能源要想大规模发展,到2060年要占能源种类比例的80%,那么储能基本上就要占到整个电力系统的10%-15%。而在这10%-15%当中,有多种大规模的储能技术都在发展。比如说抽水蓄能、压缩空气、锂电池和液流电池。不过,压缩空气储能还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从科学到技术、到工程,这中间要跨越“山和大海”
科学、技术和工程实际上是不同的。科学讲究的是科学原理研究 ,简单来说就是科学本来就在那里,不管你有没有发现它都在那里。因为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所以才叫“牛顿三大定律”,即使牛顿没有发现,也会有别人发现。所以不管是谁,定律也不过只改一个名字而已。
技术是发明,要有新的结构来实现新的功能,是发明创造出来的。应用则属于社会生产力,需要应用推广来改善人民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所以,当你发现新科学并发表了论文,这不代表科学的结束,而应该继续把发现转化为技术,推广成应用。实现产业化之后,除了科学技术的问题,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土地、资源,和各种利益诉求。以储能领域为例,我们需要不断钻研,从原理上、机理上、技术上创新,然后不断迭代新型的储能技术。
三、为什么要坚守“双碳”战略?
我们国家的双碳目标,就是要在二零三零年实现碳达峰,二零六零年实现碳中和。其主要手段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所以,从国家角度来讲,我们坚守“双碳”战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给国际社会承诺,即我们站在人类命运永续发展的角度,担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二是为了中国自身的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负责,我们自己也要坚守双碳。
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人均1万美元以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资源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中科院的一员,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员,更要在科技支撑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在未来,科技支撑在“双碳”战略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战略实行前期可能靠压减排放,后期就主要靠科技。因为经济要发展,能源要增加,碳排放又要减少,这种情况是矛盾的,必须采用新技术才能实现。
随着经济形势和科技形势的发展,我们现在也许能看清五年、十年后的发展,但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是难以确定的。所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才能打好这场双碳之战。
注:本文内容由编辑根据对陈海生老师的采访整理而成。
编辑: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