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45亿年来作为地球忠实可靠的伴侣,孜孜不倦地为地球牵引潮汐, 勤勤恳恳地为地球屏蔽各种陨石、小行星等不速之客,无私地用一缕清辉寄挂了全世界诗人的思念和赞美,也点亮了无数孩童的遐想。从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开始,人类逐渐将故事中的登月变为了现实,现在人类又将月球定义为探索深空的前哨,开启了新一轮的探月热潮。
登月,不仅仅是因为月亮在那里,更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无限迷思,还有在它之中和之外的无限可能。但是,月球到地球的38万公里的道路并不是一条坦途,载人登月究竟难在哪里?让我们一窥究竟。
把人送到月球分为哪四步?
载人登月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到达月球、月球表面着陆、航天员探测作业、月面起飞并返回地球。与无人探测相比,载人登月最关键的要素是人,航天员的加入,使登月航天器的质量和体积规模显著增加,难度大幅提升。
首先是研制重型运载火箭。以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为例,不仅要发射我国质量最大的月球探测器,这部分就达到了8.2吨,还要能够为航天员提供环境控制和生命保护,在月面起飞,功能要求复杂、舱段更多,因此重量超过15吨,这对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安全性都提出极高要求。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示意图
月球着陆阶段,着陆缓冲和软着陆控制技术是关键。月球没有大气层,飞船减速要靠制动发动机,载人登月舱重量大,需要开展充分的技术验证,选择合适的缓冲方式、缓冲材料,优化参数,确保安全降落月面,同时需要精密的软着陆控制技术,确保登月舱降落到预定区域。
探测作业阶段,登月航天服技术是关键。航天员在月球表面活动,面对的是低重力、灰尘、高辐射和300多度昼夜温差的极端考验,登月航天服为航天员提供环境控制和生命支持,同时还要满足可活动性、灵活性和功效性要求,并且工作时间要长,安全可靠性要高,它是一艘穿在航天员身上的小型载人飞船。
月面起飞的难度在于月表起飞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发射塔支持系统,而且着陆器不一定降落得四平八稳,很可能是在一个斜坡上。这就要求登月舱在着陆时准确降落在非常平坦的区域,同时上升舱具有自适应调整能力,可以准确进入交会轨道。
最后,返回舱返回时,将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会产生恐怖的热量,同时返回舱的再入攻角和再入轨道必须非常精确,使航天员在指定区域准确降落,而不是像“打水漂”一样被弹出大气层,或降落到地球上的危险区域。在这一阶段,返回舱的气动外形、放热和绝热设计、载入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是重大技术挑战。
载人登月面临重重难关,真是忍不住感叹道阻且长,但是又期待行之将至。
人类探月先驱
上世纪60年代,美苏间掀起了激烈的太空竞赛,最终美国首先把航天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实现人类首次载人月球探测。
1961年,美国正式宣布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宇航局首先就登月方案开展了1年多的详细论证,最终选择月球轨道对接方案。
根据该方案,3名航天员乘坐载人飞船,首先由火箭送到月球轨道。然后1名航天员停留在指令舱-服务舱组合体中绕月飞行,2名航天员乘坐登月舱着陆月球表面。返回时,2名航天员乘坐登月舱中的上升级,在月表起飞,与指令舱-服务舱组合体交会对接,最后脱离月球轨道返回地球。
方案的核心在于研制土星系列运载火箭和阿波罗飞船。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启动了“徘徊者号探测器”、“月球轨道环行器”“勘测者号探测器”三大探月计划和“双子星”载人飞行等一系列辅助计划,储备载人登月技术。
三大探月计划先后发射了21颗探测器,全面探查月球的基本信息,试验软着陆技术,充分考察登月地点的土壤和地质情况。“双子星”计划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进行了2次无人飞行和10次载人飞行,训练航天员长时间飞行和舱外活动能力。
土星火箭和阿波罗飞船的研制集结了全美工业力量。土星五号的零部件超过560万个,由8000多家公司参与研制,火箭有40层楼高,起飞重量近3000吨,轻松就把46吨的阿波罗飞船送入轨道。阿波罗工程高峰期,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的40万人参与其中的各项工作。
1969年7月20日,举全美之力,阿姆斯特朗在月面上留下了第一个人类脚印,创造了人类航天史的新里程碑。
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登陆月球
阿波罗计划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工程学奇迹,留下了众多传奇故事。土星五号的可靠性设计值达到0.99,一次任务中只有十几个零件损坏。那时的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体积庞大,阿波罗工程用远低于今天手机的运算能力,把人类送上月球,美国人调侃它是“开着洗衣机,横渡太平洋”。
走上新征程
50多年过去,阿波罗工程余晖未尽,新一轮探月热潮正在兴起。美国提出新的载人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将其作为未来十年太空探索和载人航天的核心。
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组成部分包括太空发射系统、“猎户座”飞船、“门户”地月空间站和月球着陆器。其中,太空发射系统和猎户座飞船负责把航天员送入月球轨道;“门户”是一个运行在月球轨道的小型空间站,就近提供登月补给、维护和通信中继等服务,降低月球探测成本;月球着陆器负责航天员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之间的往返。
目前,受各种因素制约,“门户”建设一再拖延,阿尔忒弥斯近期任务是尽早实施航天员重返月球,远期目标是通过建设“门户”,最终实现可长期维持的探月模式。
中国奔月梦想有望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通过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三期工程,我国通过20年的积累点亮了载人月球探测的前置科技树,突破了空间生命科学、地月往返、月球着陆、月面起飞、再入返回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强大的人才队伍。2013年,我国就开始启动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和载人登月先期论证工作,2020年,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发射,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2021年,我国与俄罗斯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月球南极开展科研站勘察工作,再用10年时间进行设施建设,建成具备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的基本型科研站。
探月四期工程已经启动,2030年前,我国将发射嫦娥六号、七号、八号探测器,进行月球南极采样返回,考察月球南极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和资源开发利用。随着新型载人飞船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推进,我国载人登月的拼图已经逐渐完整。
载人登月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走出地球摇篮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轮探月热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载人登月不再是热潮终点,而是更伟大征程的起点。载人登月不只是宣示能力的政治工程和短暂停留,而是以永久驻留和月球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长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