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史莱姆,你一定不会陌生。它们的名字常常出现在小说和动漫里。如果你游戏玩得多的话,还能在游戏中发现它们的身影。
史莱姆的流行形象是一种类似果冻的Q软状,不透明或是半透明,可以变换形状、分裂融合的怪物。
因为形态简单,长相蠢萌,所以经常被套上低端身份。在游戏中也总是扮演着初始关卡毫无还手之力的小怪。
但是其实,史莱姆也存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并且还是一个不简单的存在。
现实中史莱姆的原型生物,是一种神奇的小家伙,它们就是黏菌(Slime mold)。
千万别觉得失望,黏菌这种生物虽然连脑子都没有,但是它们所表现出的奇特与智慧是让人惊叹的。
首先在分类上,就是个让科学家头疼的问题。黏菌不是什么细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它们的一生会经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
在生长期的黏菌就是鼻涕形态的一坨无细胞壁原生质团。这是它们的“变形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活动、摄取食物都与原生动物变形虫类似。
在这一阶段的黏菌表现出许多动物才有的特性,所以部分生物学家认为应该把黏菌划进原生动物里。
不过不同于动物的是,黏菌们还拥有集体意识。当食物短缺的时候,黏菌会向周围的同伴发出信号,召集大家聚合在一起变成一大团史莱姆,协同捕食。
而生长期一旦过去,黏菌们又会表现出真菌的特性。这是它们的繁殖期,又叫“子实体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黏菌逐渐长出带有纤维质细胞壁的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繁殖时期的黏菌会慢慢变成蘑菇形状,变硬、变干。所以被另一部分生物学家要求划进真菌类别里。
最后,因为讨论无果,所以干脆将这个古怪生物直接分进了原生动物界,属于黏菌门。虽然是宽泛了一点,但是总归也没什么错。
但是除了归类麻烦之外,黏菌最让人惊奇的还是它们的绝活。
黏菌是一种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但却拥有强大的计算和移动能力,能够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
首次发现黏菌这些能力的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的Nakagaki等人。当时他们把黏菌的培养皿换成了一个小迷宫,然后把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燕麦片放在迷宫的入口和出口上。再观察黏菌们的行动。
实验开始黏菌们在新环境中不断的展现自己的探索能力,逐步开疆辟土伸展自己的细胞质,直到覆盖了迷宫的每个犄角旮旯。
在发现了食物后,黏菌就迅速在两处食物间做出反应,收回死胡同里的细胞质,在四条可连接两处食物的长短不一的路线中选择了最短的一条开始疯狂进食。
这一现象让Nakagaki等人十分惊奇,为了验证黏菌的这项能力是不是偶然,他们给黏菌制造了更多不同的迷宫。而无一例外的是,黏菌在各个迷宫中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条最短可连接食物的道路。
这个实验现象一公布出来,便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没想到这些没有脑子和神经系统的原生生物竟然还会走迷宫。
但光会走个迷宫不算什么,这技能本菌也会。它们的计算能力才是本菌真正服气的。
它们这项看家绝活被发现也是基于迷宫实验上的。不过,实验人员在难度上升了级:给黏菌安排了多个食物源,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果然,被寄予厚望的黏菌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它们连接各个食物点所形成的网络,几乎都是工程上最佳的线路。
于是北海道大学的那群研究人员竟然突发奇想的把黏菌搬进了“城市地图”中。
他们把燕麦片放置在潮湿的东京城市轮廓状的培养皿中,放置的各个点位等比例模仿了东京周围各个城市的位置,然后把黏菌放在中心的“东京站”上让它们向外生长。
随后他们看到**黏菌在20多个小时中不断进行自我组织、向外扩散并逐渐优化布局形成稳定的网络。**而这个网络,不论是在功效还是可靠性、成本上都堪比真实世界的东京铁路网。
东京铁路系统是世界上布局合理并高效的系统之一,凝聚了无数工程师几十年的心血。但是却被连脑子都没有的黏菌在20多个小时内“完美复刻”。
贪吃的黏菌为了饱腹探索出了最轻松省力的存活方式,而聪明的人类,也借用了黏菌的这项超能力来作为城市规划的参考。
同样作为菌的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上,还是黏菌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