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恰第3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之际,特邀请参赛科技辅导员参与访谈,畅谈参赛感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感谢所有科技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教育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尝试。
专访: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王超
第3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落下帷幕,细数起来这是我指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第十年。这届大赛与以往相同,依旧秉持着“科教兴国”的初衷,践行着“科普育才”的使命;又与以往不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形势下转为“线上”举办,实为大赛插上了远程的翅膀。 作为一名身处祖国北疆的乡村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极少有走出草原学习的机会。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视野之窗”,我和我的学生们在一件件参赛作品上启迪思路,在一次次参赛经历中积累经验。 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我们开拓视野和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教育”任重道远。十年来我一直积极鼓励本地学生踊跃参赛,我指导的学生也在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背后实则是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和自我的成长。
虽指导学生们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但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参加比赛我还是第一次。我与入围国赛的2名学生结伴而行,既紧张又喜悦,能和全国的“科创达人”、专家学者交流学习,此次大赛我们收获颇丰。
8月16日我们参加了第36届全国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线上展示交流活动,活动分为“破冰活动”“学长说—我与大赛的故事”“科学家精神报告”“涵养优良学风主题沙龙”以及最终要的“专家在线指导”等活动内容。虽然是线上,但是活动内容仍然丰富多彩,无论是榜样故事的展播,还是是专家的线上解答,都让我们受益良多。
在许进副院长讲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时,我和学生们被感动、鼓舞、激励,作为一名教师,我愿在创新教育的讲台上一直奉献。 在专家线上指导环节,线上答辩严谨务实,流程规范,环节不少,质量不降。有专家对我的项目进行全面了解,也有专家提出了项目实用性问题,我从教育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向各位专家解答我的设计意图,并总结了实践经验,几问几答后,专家们为我的项目提出了宝贵建议,让我在此后的应用中有了改进的方向。
疫情阻断了参赛者线下共聚的脚步,却阻挡不了师生们爱科学、学科学、谋创新、钻发明的热情,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一名人民教师,我将不断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笃行不怠,将“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落实到教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