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5月18日这一天,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都会举办主题活动,比如2019年中国“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小测试:大家看到这个主题觉得中国哪个博物馆会成为主会场?)
然而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博物馆时不时停业或闭馆,但其实这不完全是件坏事,比如趁此期间把博物馆的油画拿出来好好修补修补。
油画怎么了?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才真正出现的绘画方式,油画的历史虽然不过数百年,但由于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同时还能完美调和多种不同颜色,营造出更强的层次感。油画逐渐成为了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作画方式。
而油画从上世纪传入中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油画艺术,无论是绘画手法还是风格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提升。但可能这段时间光顾着前期发育了,后期的修复和保存技术没有跟上,导致许多珍贵油画作品状态只能用一个字形容:危!
反观西方的油画作品,虽然发展历史要长于中国,可是在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出的油画依然还保存地比较完好。
这是种什么感觉呢?西方油画400岁了,中国油画100岁,但是两者一对比,好像双方的年龄应该调换一下,中国的油画“年纪轻轻”就已经到了“迟暮之年”;西方的油画则像是吃了“极品驻颜丹”,容颜还保持在巅峰状态。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先进的油画修复技术和专业的保护措施。
修修画吧
油画其实和衣服差不多,新三年,旧三年,修补修补又三年。就像小时候妈妈帮你缝衣服一样,油画也有一群专业的油画修复师为它们“服务“。
别看修复师好像只是个修东西的活儿,实际上他们可能需要精通艺术和历史,顺带还要具备物理、化学和材料知识。对了,最重要的还有对油画的鉴赏能力。
对于油画修复师来说,从来没有“一刀切”的修复手法,在拿到一幅作品后,首先要仔细检查每件作品,观察和记录作品的所有细节保存状态,以评估该作品修复所需要用到的技术和工艺。
其中摄影是修复师分析和理解画面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2020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在网上公布了伦勃朗油画《夜巡》的超高清图像。
这幅图像由「夜巡修复行动」的研究团队使用最新数字摄影所拍摄,共计有528张照片,再藉由神经网络算法把每组22张照片共24组图册进行“数位缝合”,最终得到了一张单个像素间距仅0.02毫米,总画质达448亿像素的《夜巡》数位摄影作品。
(高像素《夜巡》地址:http://hyper-resolution.org/view.html?pointer=0.677,0.001&i=Rijksmuseum/SK-C-5/SK-C-5_VIS_20-um_2019-12-21)
这种超高解析度照片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油画表面的“破绽”无所遁形,例如谁衣服上开了一丝裂缝,谁脸上又掉了一块粉之类的情况就很容易看出来。
而除了这种“普通”的摄影方式外,修复师还会使用带红外线、紫外线及X射线等特定波长的仪器来观察油画。
检查完油画表面的问题后,隐藏在油画下方的小毛病就需要红外线来查看了,因为油画的作画方式是可以在原本的草稿上继续创作,只要用颜料把下面一层盖住就好了,因此一幅油画里往往还有几层“隐藏画”。
由于不同颜料和材料反射或吸收各种波长的方式不一样,借助红外线,我们就可以拍摄到油画中的“隐藏图层”,并了解作品的素描基础和颜料层的变化,以防修复的时候破坏了原画的内容。
在前期的这些分析准备工作完成后,修复师们会开会讨论正式修复方案,看看作品是要加固,还是要进行翻新。不过一般来说,油画不止经历过一次修复,所以在正式修复之前,需要去除以前变色的清漆层。
当然,修复的时候也要在原始绘画层再涂上一层中间清漆,将新颜料和旧颜料分开,确保之后的修复工作不会影响到作品的原始效果。接下来只要将干燥颜料与合成的不泛黄溶剂混合物耐心地修补损坏的区域即可。
修旧如新还是修旧如旧?
这是油画修复工作者很难向大众解释的一个难题,许多油画的色彩在经过修复后,颜色变得更加鲜艳,让观看者不由地怀疑:这不是假画吧,怎么会这么新?然而这恰恰是画作本身最初完成时的效果。
当油画离开了创作者之手后,它的下半辈子就全指望收藏者了,对于他们而言,新的难道不比旧的看起来更舒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