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连载2】美俄载人航天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原创
聚焦强军兴军实践 助力全民国防教育
收藏

  二、俄罗斯载人航天组织管理模式

  1.组织管理模式

  前苏联一直没有类似NASA那样的主管载人航天的部级政府机构,其载人航天纳入航天科技工业领域。国防会议是前苏联导弹航天政策和计划的最高决策机构,由苏共中央总书记任主席,通用机器制造部主管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与生产。

  苏联解体后,1992年2月,时任总统叶利钦下令建立俄罗斯航天局,成为负责民用航天独立管理职能的部级政府。俄罗斯载人航天项目由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载人总体部统一管理,项目经费预算由联邦航天局起草,上交至俄联邦杜马(下院)和联邦委员会(上院/联邦会议),审议通过后由总统审批,在第二年国家预算中,由财政部公布并拨款。一些国有大型生产联合体及研究所、公司也从事相关科研生产。

  俄罗斯总统普京2015年12月签署总统令,宣布2016年1月1日起撤销俄联邦航天局,建立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涉及原联邦航天局职权的总统法令将适用于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航天国家集团不仅对航天工业负责,还将管理发射场运营、GLONASS系统协调,并形成俄罗斯航天领域的政策性文件,由国家直接拨款给集团。俄罗斯在改组国家集团期间或将组建国家载人航天中心,将包括原航天局下属的航天员训练中心、载人航天项目管理局、科罗廖夫能源航天集团及中央机器制造科学研究所的一部分分支。但目前尚无载人航天中心相关进展及具体机构设置情况。

  2.与相关航天领域的关系

  俄罗斯目前尚无成熟的商业航天力量,主要是民用航天和军事航天。

  与民用航天的关系。航天工业改革前,俄罗斯的载人航天与其他民用航天项目由联邦航天局统筹管理,近几年经费支出约占联邦航天局总经费支出的近50%。

  与军事航天的关系。2001年,俄罗斯成立航天兵,由隶属于战略火箭兵的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空间防御部队组成,与战略火箭兵和空降兵并列为直属国防部的独立兵种。2015年俄罗斯成立空天军,以空军和空天防御部队为基础,全面整合航空、航天、反导和防空等各类力量,职能还涵盖了轨道卫星集群的发射与管理、导弹袭击预警、太空监视等。至此,俄罗斯正式形成海、陆、空天三军种,战略火箭军、空降军二兵种的军事力量格局。在载人航天发展的早期阶段,俄罗斯的载人航天与军事航天联系密切,依托载人航天开展了大量军事试验,载人航天领域的大量技术转移到民用航天领域。但随着俄罗斯提高航天工业基础、恢复航天强国地位的需求日益迫切,二者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格局。

  三、结论

  从上述载人航天管理组织模式可以看出,载人航天在美、俄两国均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纵向看,载人航天决策层次高,在顶层均有一个强有力的统管部门。美、俄等航天强国均设置了载人航天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并制定了从最高决策层、总体管理层到具体实施层的一整套的管理运行体系,确保载人航天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横向看,载人航天与军事航天联系密切但又相互独立。载人航天的定位是探索发现,和平利用太空,带动前沿技术的发展。军事航天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两者均服务于确保全球航天领导或领先地位这一总体目标。因此,在总体目标上两者是相同的,在具体技术执行层面两者是相通的。但同时,由于具体职能的不同,两者分属不同管理机构,在管理层面是相互独立的。

  (来源:卢漫天。原文载于卫星应用微信公号,已获授权转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