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适宜土壤
莜麦具有较强大的根系,吸肥力强,在土壤pH值为5~8均能种植,适应范围较其他麦类宽,适宜在多种土壤条件下种植。若想燕麦取得高产,还是种植在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土壤结构疏松的土壤或比较好的湿润土壤或黏壤土为佳,忌干燥沙土栽培。应当选择富含有机腐殖质、pH值在5.5~6.5的地块种植燕麦。如果进行无公害产品生产, 首选通过有机认证及有机认证转换期的地块;次之选择经过3年以上(包括3年)休闲后允许复耕的地块或经批准的新开荒地块。以栗钙土、草甸土类壤土为好。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保肥蓄水能力强、通透性好、pH值6.5~7.5的地块。有机农业生产田与未实施有机管理的土地(包括传统农业生产田)之间必须设宽不小于8米的缓冲带。
二、精细整地
1、深耕
(1)深耕的增产效应。实践证明,采取早耕、深耕,并配合耙、耱、压等保墒措施,对于苗全苗壮,提高莜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耕破除了长期形成的犁底层,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原耕作层下的土壤容重变小,增大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提高了土壤肥力。由于土壤疏松,孔隙加多,松土层加厚,土壤透水性加强,可容纳的水量增多,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含量。同时,由于松土层加厚,削弱了土壤毛细管的上升作用,降低了水分蒸发的损失。同时,深耕后由于孔隙增加,改善了土壤通气性,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有效地促进了土壤肥沃度的提高。此外,深耕对于提高土壤硝酸态N素的含量也有明显效果。由于深耕改善了土壤孔隙、容重、温度、水分、养分等条件,也促进了裸燕麦根系的良好发育,增强了根系摄取土壤水分、养分及抗御干旱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当然,过度深耕,将结构紧实,肥力很低且含有氧化亚铁等有害物质的心土耕层,会使上层土壤质量降低,影响莜麦的产量。因此,深耕要保持土层不乱,以免生土翻入表层,当年不能充分熟化,降低土壤肥力,引起出苗和幼苗生长不良,导致减户。目前的栽培条件下,耕地适宜深度以25厘米左右为宜。坡地及浅位栗钙土的地块,土层不厚,耕深以15~18厘米为宜,滩、水地或下湿地,以20~25厘米为宜。
(2)深耕的方法。深耕的方法有机耕、套耕、锹翻等,但以机耕最好。因机具限制而不使机耕时,可采用步犁套耕。在耕地时间上,有伏耕、秋耕、春耕3种情况。有的地区也有把伏耕和秋耕结合起来进行浅伏耕、深秋耕。一般在临播前进行耕地。
2、整地与保墒
秋耕、深耕虽能提高土壤水分,但当年不能促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因此,保水、保墒必须依靠耙、耱、滚、压等整地保墒措施。耕后立即耙、耱或边耕边耙、耱。冬季镇压是北方莜麦产区长期行之有效的保墒措施。据研究,镇压时间以早春顶凌镇压保墒效果最好。
为了增加土壤水分,应结合秋耕深耕,进行秋、冬灌溉。一般以秋灌最好,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量。如进行春季灌溉,时间不宜过晚,一般在土壤解冻时立即进行,灌溉过晚,将会影响适期播种。如春耕,则应耕后灌溉,而后及时耙耱整地。
3.免耕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减少风蚀、水蚀导致土壤表层养分、水分的流失,“免耕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免耕法可增加土壤小的孔隙,改善土壤表层性质,保护表土不受雨滴淋溶,防止水土流失和风蚀。与传统的耕作法比较,免耕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以“生物耕作”代替了机械耕作(传统耕作)。即通过植物根系的穿插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来改变和创造土壤结构和孔隙。在根系穿插过程中,积累有机质,并借助土壤微生物的帮助,可以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
(2)要有残茬覆盖。在前作物收获时,将作物秸秆切为小段,均匀地铺在地面上。这些覆盖物对于土壤水分状况、物理状况、养分状况和有机质以及保护土壤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残茬覆盖是免耕法的重要环节。
(3)要与化学除草相结合。要求有高效、杀草范围较广、性能及残效期不同的各种除草剂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杀死各个时期发生的不同杂草。
(4)使用化肥。因为作物秸秆含C素多,含N素少,为了平衡土壤中的C/N,一般要比传统耕作法多施1/5左右的N肥。
(5)使用特制的联合作业免耕插种机。可以一次完成灭茬、开沟、播种、施肥、施农药和除草剂、覆土、镇压等多种作业。
编辑:李敏
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