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规模较大、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每年投放鳅苗季节,都会有商贩从外地运送野生泥鳅苗到当地销售,养殖户只需选择中意的泥鳅苗投放即可。对于一些泥鳅养殖刚刚起步的地区,养殖户就只有自行收购泥鳅苗用于催肥养殖了。
一、放苗时间的选择
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当地水稻栽插后(或小麦收割后)至水稻收割前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的气温、水温都比较稳定,泥鳅在此时放苗死亡率最小。如果在春季过早放苗,由于水温不够稳定等原因,死亡率可能在40%~50%,此时放苗有比较大的风险。在国庆节以后也尽量不要放苗,此时水温比较低,泥鳅的食量较小,通过转运后的泥鳅很难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越冬。夏季高温天气放苗后,应尽可能地往池中注入井水或深层的河水、湖水,让养殖池中的水温控制在26~30℃,泥鳅的成活率也比较高。放苗应尽量选择在晴天,阴雨天投放泥鳅苗,泥鳅入塘后容易生病,对泥鳅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二、泥鳅苗的挑选及运输
目前绝大多数的泥鳅养殖户养殖的泥鳅苗都是收购的野生泥鳅。野生泥鳅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扁鳅(黄板鳅、大鱗副泥鳅都属于此),另一种是圆鳅(即分布最广的青鳅,学名叫做“真泥鳅”)。由于这些泥鳅都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大水系,因此在国内市场都有销售,且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出现不同品种间的价格差异。但在出口泥鳅中,却只有扁鳅一个种类(目前还没有发现有青鳅出口的先例)。若养殖者养殖的泥鳅是供应内销市场,则无论养殖哪种泥鳅都可以,但如果是出口,则应该选择扁鳅来养殖。
由于一般泥鳅的快速生长期为体重20g之前,所以用于催肥养殖的泥鳅不宜选择个体太大的泥鳅作为苗种。养殖户一般选择个体在7~10g的野生泥鳅用于催肥养殖,这样规格的泥鳅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每条能长到20g左右,总体增重1.0~1.5倍左右。若收购的泥鳅规格偏大,泥鳅的生长空间有限,就容易出现“光吃不长”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催肥养殖的经济效益。
用于人工催肥养殖的野生泥鳅,无论是笼捕或电捕,都要求新鲜,对于在捕捉者家中存放3d以上的泥鳅最好不要收购。收购来的泥鳅应采用敞口容器(如塑料桶、铁皮箱等)进行装运,不能密闭,以防止泥鳅出现缺氧。装运时加水量一般不低于泥鳅的重量(若气温超过30℃,加水量还应适当增加)。加水后应将水面形成的泡沫捞掉,若运输时间较长(超过1h),最好在运输的水中滴上几滴食用油(菜籽油、花生油均可),以防止运输途中水面产生泡沫影响泥鳅呼吸。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泥鳅苗繁育场,若附近有人工繁殖的泥鳅苗供应,也可直接购买人工繁殖苗用于催肥养殖。人工繁殖苗的个体尚小,生长空间大,用于养殖的增重倍数高,养殖效益一般比收购野生泥鳅养殖要高得多。
三、放苗数量的确定
以养殖户选用的条重7~10g的野生泥鳅苗(每kg100~150条)为例,放养的密度一般为每m21.5~2.0kg(折合每667m2池塘约放养1000~1300kg);如果是放养规格较小的人工繁殖苗,则每667m2水面的放养量大约为12万尾,这样当长到尾重为20g左右时,每667m2产泥鳅为2t左右(成活率按80%计)。确定了基本的投苗尾数后,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投苗重量了:假如我们投放的是体重为1.5g左右(体长6cm左右)的小苗,则每667m2水面应该投入的鳅苗重量为120000尾×1.5g/尾=180kg。
事实上,放养密度与水源是否充足密切相关。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泥鳅大量摄食饵料,排出的粪便及残余饵料对水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保持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良好,养殖户一般每天会换掉大约10cm深度的池水(一个1334m2面积的池塘,高峰期的日换水量大约为130m3)。平原地区的地下水非常丰富,要达到这样的换水量也比较容易,对于山区、丘陵地区,在确定泥鳅放养密度时,一定要对水源有比较充足的考虑。如果水源条件很好,在具备相应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放养密度还可以适当增大;如果水源不是很好,放养密度就应该适当地降低。
四、泥鳅苗的投放
运回泥鳅苗以后,就要准备投放入池了。为了达到良好的养殖效果和方便养殖管理,在投放之前,有必要对泥鳅苗进行以下处理。
(一)分级
对于成批购入的人工繁殖苗或是从比较有经验的经销商处购买的野生泥鳅苗,其规格一般都比较一致,在投放之前可以不用分级。但对于直接从市场或泥鳅捕捉者手里收购的野生泥鳅,由于其大小差异可能比较大,此时有必要对泥鳅苗进行分级。一般养殖户对泥鳅苗种进行分级所使用的分级筛有两种:一种是半球形的竹制分级筛,选择筛孔宽度在0.9cm的筛子(卖筛子的通称其规格为“9招”)即可,能够通过此筛的泥鳅其体重一般在8g以下,可以投放到同一个池塘养殖;另一种为方形铁制筛,其筛孔宽度和竹制筛差不多,但这种筛子的筛面比较大,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养殖户对较大数量的泥鳅进行快速分级。对于筛选出的规格较大的泥鳅,可以使用另外的池塘养殖或者暂时贮养于水泥池、网箱中,采取少量投料维持其体重即可,待市场行情较好时即可出售获利。对于池塘较少不方便同时开展多种规格泥鳅养殖的养殖户,也可以将筛选出的较大规格的泥鳅直接上市销售,只留下规格较小的泥鳅用于养殖。
(二)药物处理
在泥鳅养殖比较集中的地区,多数养殖户由于对药物使用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部分养殖户参照其他鱼苗入池前的药物消毒方法进行泥鳅处理,由于泥鳅苗对药物的耐受力比较差,结果导致泥鳅入池后反而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为此,很多养殖户在泥鳅投放之前都不进行任何药物处理而直接投放。
由于泥鳅苗大多经过捕捉、贮存、运输等环节,加上养殖环境改变,对泥鳅身体造成伤害在所难免,给泥鳅带来的刺激也是比较强烈的。若适当使用药物对泥鳅进行防应激处理和疾病预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泥鳅苗在投放前进行适当的药物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泥鳅苗种的成活率。
使用药物处理的方法为:先把即将投放泥鳅的池塘水加入到运输箱(筐)中(若泥鳅是采用加冰运输的,应先将冰块捡出),待将运输箱内的水温调整到与池塘水基本一致后,即可加入药物。药物用量为:转安康15~ 20g/m3,感冒灵30~50mg/m3。加药时应注意将两种药物分别对水添加,不要将药物直接混合。加药后保持浸泡时间在20~30min即可投放。
养殖泥鳅的池塘水深除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和夏季比较炎热的地区需在寒冬或酷暑期把水深加到70cm外,绝大多数地区养殖泥鳅的池塘水深都在50cm左右。对于刚投入泥鳅的池塘,由于泥鳅刚到一个新环境,加上运输过程中泥鳅好动造成“疲劳”,部分泥鳅会静卧水底造成缺氧死亡。为了尽量给泥鳅浮出水面提供方便,此时池塘的水深最好控制在30~40cm,以后随着养殖的正常开展再逐步加深水位。
编辑:王慧
审核专家:重庆市农技协联合会主任编辑 刘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