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自交的条件下,以系谱选择为基本手段,建立起一个纯合度高,个体间整齐一致和性状优良的基础群体,并在严格隔离之下进行繁殖,建立起高水平的遗传平衡,使后代具有高度的生产能力和适应性,这一原种生产技术, 称为“自交混繁法”。与传统的原种生产技术相比, 自交混繁法不需要年年大量选单株,只需在较小面积的保种圃里多下一点功夫,节省了大量的选株考种和田间工作量。一、自交混繁法的基本程序自交混繁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保种圃、基础种子田和原种田三部分。1.保种圃一般先从株行开始,每亩保种圃种植3000株。开花期间,在各行中选择符合品种典型性的优良单株,进行人工自交,中部第7-10果枝的内围铃,每株自交2 朵花。收花时对单株进行一次田间复选,然后将每行中选株的自交铃混合收花,轧花后即得到各行的自交系种子,未经人工自交的棉铃,每行采收50-100个作考种样品。其余的混合收花留种。保种圃中凡有不良株行,或行中有不良单株,须进行严格淘汰,一律不取样,不留种。田间记载和考种项目同常规,田间考察特别注重株形、叶形、铃形和行间、行内的整齐度。如株高、开花期、果枝台数、抗虫性、抗病等,室内考种主要为衣分、绒长、单铃重、籽指、籽形和纤维整齐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增加细度和强度的指标。凡中选行的自交系种子,下一年继续种成一行(区) , 各自交系又组成一个保种圃,在刚建圃的初期,由于要淘汰一些株行,所以可以种几行,以后每年保持100 个左右自交系,如果连年都有淘汰,行数少一些也无妨。可以适当增加每行(区) 的株数来补足。2.基础种子田保种圃中,除了人工自交种子和淘汰的植株外,其余混合收下的种子,包括各行的考种样本,称为核心种子,下一年种成基础种子田。基础种子田应安排在各种圃的四周,同时以原种田加以包围,严防生物学混杂的发生。从前期开始就要注意观察田间的个体典型性和群体的整齐度,根据品种的特性并做好田间检疫和纯度鉴定,随时进行去杂去劣。基础种子田应采取高产栽培技术,以充分表现品种的优良性状,并增加种子产量,收花时随机取样进行室内考种,并正确计产。基础种子田获得的种子,即为基础种子。3.原种田将基础种子在隔离条件下继续种植,既为原种田,这一代的繁殖系数和上一代相似。对原种田的要求同基础种子田一样。 二、自交混繁法技术要求1.自交混繁法的设置规模采用稀播繁殖技术,每亩保种圃生产的种子,可种20-25亩基础种子田,再扩大种植700亩原种田,生产的原种种植12000-15000亩原种一代田,每年可供应30万亩大田的用种。因此,可因地制宜设置规模,实现一代种更新。在直播的条件下繁殖系数要减少一半,只能实现二代更新。2.保种圃的基础材料必须优良一致“自交混繁法”的保种圃一旦建成,一般不再更换,一直应用到品种淘汰为止。所以基础材料的优劣是技术成败的关键之一。应该从育种单位引进自交系或原种的单株,这样做把握比较大。3.人工自交技术人工自交技术应简单易行而且标志明显,效果必须可靠。用粘胶物质点花冠的方法,有时花冠还会部分裂开,有时铃形不正常,收花时也不易辨别。用棉线轧花冠的方法则较为适用。方法是将约30cm长的白色棉线两端连接成一个圈,拉直后将一端绕过花朵的花柄穿入另一端的线圈后再拉紧,即被固定在花柄上,然后用另一端打结扎住花冠即可。如果该花脱落,棉线连同花柄一起脱落,如果成铃,则铃柄上有白线的就是自交铃。自交时间一般在下午2∶00以后, 这时花冠伸长露出苞叶1-2cm,(翌日早上开放),扎花时须在离顶端不足0.5cm处,防止扎伤柱头。4.注意保留足够的自交系数自交混系法在保种圃里每年都进行选株自交。一方面使单株纯合度不断提高,优良形状更加稳定,但是年年保持一定的选择压力,可以使群体遗传基础削弱,所以必须强调保持较多的自交系,由于系间的差异一般都要大于系内的个体差异,所以,可能以此来保持品种基因库的相对稳定。一个品种的保种圃从100 个系建成,以后可能陆续淘汰一些,但不要少于50 个系。至于系内的选株自交数目,保持在三分之二即可。在必要时保种圃也可以增加几个后备系, 方法是在原种圃中选择优良单株,重建自交建系。5.注意隔离防止混杂混杂是造成棉花品种退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所以“自交混繁法”特别强调防杂保纯。事实上, 保种圃代代人工自交,就是最大限度防止生物学混杂的手段,除此之外,无论保种圃,基础种子田,原种田,都要注意隔离。实行一场一种,一地一种。在收购和轧花的时候更要严防机械混杂。原种生产过程中应少用或不用化控措施,由于化控影响原来株形、叶形发生变化,以致造成选择和去杂去劣的困难。自交混繁法的程序简单,种子生产单位不需要增加投资,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良繁速度快,能更多生产出合格的原种与良种。如果将保种圃的面积扩大一倍, 原种产量即可增加一倍,而扩大每两公顷保种圃对任何原(良)种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保种圃的材料来自育种单位,品种的优良形状不致走样。生产的种子质量优良而稳定,方法简单易行,大量节省工本。编辑:史明映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郭宝德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