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保护地黄瓜霜霉病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保护地黄瓜幼苗期子叶感染霜霉病后,在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的褪绿枯黄斑,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子叶很快变黄枯死。真叶染病后,在叶片正面发生水渍状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后来病斑扩大,由黄色变为淡褐色,因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病斑,在叶片背面病斑处长出初为白色,后变为紫灰色的霉层,这是霜霉病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湿度越大,霉层越厚,颜色越深。成株期染病后,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在保护地中,霜霉病是通过孢子囊由秋黄瓜上传到大棚中引起初发病,然后再通过孢子囊靠气流在大棚中传播。当孢子囊接触到寄主叶片后,在有水滴的条件下,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或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动片刻后静止,也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感病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4~5天的潜育期即可呈现病斑,并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再侵染,使病情不断扩大蔓延。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很大,病害的发生不喜欢高温环境,病害侵染的适宜温度是16~22℃,流行的适宜温度为20~25℃,此时潜育期最短。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一般来讲,夜间凉爽,白天温暖的天气最有利于发病。然而温度不是主要的,湿度是影响霜霉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在棚室黄瓜上,如通风不良,湿度大,叶面长期保持有水滴,病害就会迅速扩展蔓延。田间发病先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蔓延,特别是顺风的一面蔓延更快。在条件适宜时,仅10多天就能传遍全棚。防治霜霉病,首先应做好生态防治工作,尽可能的降低棚内湿度。可采取地面覆盖地膜,改浇明水为暗水,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或渗灌。天气晴好时,中午应及时通风换气,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棚内湿度,又可以散去棚内积累的大量有害气体,从而减少有害气体对黄瓜的毒害。在管理中,使棚温在上午控制在25~30℃,不超出33℃,湿度降到70%左右;下午棚温降至20~25℃,湿度在70%左右;夜间温度在15~20℃,这样既可以满足黄瓜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其次是喷药防治,当田间初发病时,马上喷药。可以喷施:64%杀毒矾可湿粉700倍液,58%瑞毒霉锰锌可湿粉7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粉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90%乙磷铝晶体1000倍液,以上药剂可与铜制剂交替使用。可使用的铜制剂有1:0.5~0.7:200倍液波尔多液、48%铜高尚悬浮剂8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粉600倍液等。也可以施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200~250克,间隔7天熏一次;或使用5%百菌清粉尘剂、10%多百粉尘剂、10%防霉灵粉尘剂均为每亩1公斤,间隔9~11天一次。编辑:柳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