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原创]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原创
通过互动交流和服务援助,满足广大农民实用技术需求。
收藏

马铃薯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过去由于价格低,只是把它作为低产作物对待,不太注重投入。近年来马铃薯价格一直攀升,脱毒马铃薯的推广,以及高投入,马铃薯产量也发生显著变化,过去2000斤,现在4000斤是平常,上万斤也不稀罕。而且马铃薯的产量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密不可分,因此马铃薯病虫防治的投入大大提高。常年发生的病虫种类主要有地下害虫、28星瓢虫、马铃薯晚(早)疫病、豆芫青、黑绒金龟子、病毒病等。推广脱毒马铃薯主要是为了防止病毒病的发生。1、防治马铃薯28星瓢虫形态特征:属鞘翅目飘甲科。成虫体均呈半球形,红褐色,全体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鞘翅上有14个黑斑。卵为炮弹形,初产淡黄色,后变黄褐色。老熟幼虫淡黄色,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各节生有整齐的枝刺。蛹淡黄色,椭圆形,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背面有淡黑色斑纹。发生规律: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我省各地马铃薯都可发生28星瓢虫,一年发生二代。成虫在枯草、树木裂口及石垣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出蛰,先在附近杂草上栖息,再逐渐迁移到马铃薯、茄子上繁殖为害产卵成虫产卵期很长,卵多产在叶背,常20~30粒直立成块。以若虫和成虫危害叶片。老熟若虫在叶背或茎上化蛹。夏季高温时,成虫多藏在遮荫处停止取食。一般在6月下旬至 7月上旬、8月中旬分别是第一、二代幼虫的为害盛期,9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寻找越冬场所。成、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半透明的细凹纹,状如箩底。也能将叶吃成孔状或仅存叶脉,严重时,受害叶片干枯、变褐,全株死亡。防治方法:28星瓢虫发生后,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DDV乳油5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灭杀毙)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10%溴•马乳油15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 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5000倍液等喷药防治。交替使用10天喷1次,连喷3次。叶背也要喷到药液,以防害虫漏网。发现成虫后,同防治28瓢虫基本一样,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DDV乳油5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灭杀毙)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10%溴•马乳油15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等喷药防治。交替使用10天喷1次,连喷3次。2、防治豆芫靑形态特征:属鞘翅目芫菁科。体长约14至27毫米,体色除头部为红色外其他部分为单纯的黑色,身体部分地方具有灰色短绒毛。发生规律:豆芫菁从南到北分布于我国很多省(市)。寄主植物除马铃薯外,还有花生、棉花、大豆、甜菜、麻、番茄、苋菜等。我省发生一代,以第5龄幼虫(假蛹)在土中越冬。第二年6月中旬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为害,8月份为严重为害时期,成虫在株叶枝上群集为害,活泼善爬。豆芫菁成虫喜食马铃薯幼嫩部位。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吃光,只剩网状叶脉。成虫受惊时迅速散开或坠落地面,且能从腿节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体,如触及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发泡。成虫产卵于土中约5厘米处,每穴约70~150粒卵。 豆芫菁成虫为植食害虫,但幼虫为肉食性,以蝗卵为食。幼虫孵出后分散觅食,如无蝗虫卵可食,则饥饿而死。一般一个蝗虫卵块可供1头幼虫食用。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后,同防治28瓢虫基本一样,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DDV乳油5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灭杀毙)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10%溴•马乳油15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等喷药防治。交替使用10天喷1次,连喷3次。3、防治黑绒金龟子形态特征:属鞘翅目金龟子科。黑绒金龟子成虫体长6~9毫米,体小,卵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具丝绒感,触角9节,鞘翅有9条刻点沟,幼虫体长14~16毫米,头宽2.5~2.6毫米。发生规律: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次年4月中旬出土活动,具雨后出土习性,4月末至六月上旬为出土活动盛期,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喜食蔬菜苗期叶片。卵产于10~20厘米的表土层,幼虫为害作物幼根,8月至10月上旬,幼虫老熟化蛹,8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即在原土室内越冬。成虫食叶,幼虫为害幼根。综合防治:农业防治:一是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因其成虫对未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常将卵产于其内,如施入田间,则带进大量虫源;二是合理使用化肥。碳酸氢铵、腐植酸铵、氨水等散发出的氨气对蛴螬等地下害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三是合理灌溉,蛴螬发育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20%,因此在蛴螬发生区,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对于灌溉要合理加以控制;药剂防治。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喷施或灌杀。4、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病原:半知菌纲,链格孢属,链孢霉目,黑霉科病害症状:叶片上的症状最明显,叶柄、茎、块茎、果实等部位也都可发病。叶片上初生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病斑.直径1~2毫米,以后发展成为暗褐色至黑色,直径3~12毫米,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的近圆形病斑,有时病斑周围褪绿。潮湿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通常植株下部较老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发生时大量叶片枯死,全株变褐死亡。发病块茎上产生黑褐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可达2厘米。病斑略微下陷,边缘略突起,有的老病斑表面出现裂缝。病斑下面的薯肉变紫褐色,木栓化干腐,深度可达5毫米。侵染规律:病原菌在病株残体、病薯越冬,在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下一茬马铃薯幼苗,引起田间发病。在生长季节,马铃薯叶上病斑产生的孢子,可由风、雨、昆虫等分散传播,侵染四周的健康植株。叶面湿润时,降落在叶片上的孢子萌发,由气孔和伤口侵入,几天后就形成新的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分散传播。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以反复发生多次侵染,以致造成全田发病。降雨有利于孢子形成,雨后2~3天,空中飞散的孢子数量明显增多,孢子传播高峰期后10~20天,田间发病数量急剧增多。生长早期雨水多,有利于早疫病流行。防治措施:①选种抗耐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②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③苗后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对病穴处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洒代森锰锌、甲霜灵、甲霜灵锰锌等药剂500倍液进行预防处理。④对已发生田,交替使用上述药剂进行2~3次喷雾防治。5、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病原:真菌病害,致病疫霉病害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马铃薯晚疫病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饱囊梗和饱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侵染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或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饱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饱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即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饱子囊的形成,冷凉 (10~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饱子,温暖 (24~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有利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该病各地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也就是马铃薯开花前后,田里有中心病株,在温湿度适宜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0~14天,病害可传播到全田的每个植株。严重时,叶片萎蔫,整株死亡。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①轮作换茬:防止连作,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临近种植。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②培育无病壮苗: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因此,育苗土必须严格选用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③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结果习性,合理整枝、摘心、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的生长;④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每亩,栽2000株左右,单秆整枝的每亩栽2500~3500株,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⑤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2)化学防治:①发现中心病株拔除后,对病穴处撒石灰消毒,并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洒代森锰锌、甲霜灵、甲霜灵锰锌等药剂500倍液进行预防处理。②对已发生田,交替使用上述药剂进行2~3次喷雾防治。 就我省而言,亩产3000斤以下的田块使用上述技术就可;亩产4000~6000斤的田块,在马铃薯出现花蕾后的第一场雨后,人可进入田块即喷预防药代森锰锌500倍液,隔7天后再打一次,连打3次。在第一次打药的20天后,如再次发现病株,用甲霜灵•锰锌或甲霜灵或甲基硫菌灵600倍液喷雾,每隔7天,连打3次。6、防治马铃薯病毒病病原:马铃薯病毒病的病原较多,包括有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A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病毒。病害症状: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侵染规律:除马铃薯X病毒外,其它病毒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防治措施:①选种抗病品种。由于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很多,要选种兼抗品种。②选种无病毒种薯。马铃薯病毒病所致的种薯严重退化,产量锐减,已成为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因此种植脱毒马铃薯是避免马铃薯病毒病发生危害的最好办法。③加强栽培管理。因地制宜,适时播种,避免在高温天气下结薯。高畦栽培,确保田间通风透光。合理用肥,促早熟,保增产。④在切薯种植前,一定要对薯种和刀具行进消毒。如果使用自留薯种,那必须选用无病毒病发生田的马铃薯做薯种。⑤防治蚜虫。蚜虫是传播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在马铃薯生长期要注意防治蚜虫,一般吡虫啉等药剂均可。编辑: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