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在通风不良或温湿度过高的环境中,植株就会产生红蜡蚧为害,严重时密集分布于整株植株,吸食汁液为害,使植株生长势衰弱,并诱发煤烟病,使枝叶发黑,造成落叶或枯枝。该虫属同翅目,蚧科,雌雄异形,雌虫介壳长3-5 mm,高约2.5 mm,半圆球形,厚而坚硬,背部中间下凹,紫红色,两侧有4条白色蜡带。雄虫体长1.2-1.5mm,介壳细长,色较浅。雄成虫体长1 mm,翅1对,体红色。一年发生1代,主要为害时间在6-9月份。如果防治不及时,容易造成枝叶的枯死。以受精雌蚧在枝条上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6月上中旬孵化为若虫。雌若虫及成虫在叶面及嫩枝上固定为害,雄若虫及蛹则多在叶背沿主脉两侧。雄蚧于8月下旬化蛹,9月上中旬羽化。防治方法:①通风、降低温湿度;②要在若虫盛期喷药,可用20号石油乳剂200倍水进行喷雾防治,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255亚胺硫磷1000倍液。病害症状:主要是由于铁素供应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土壤过粘,地势潮湿处尤甚。主要为害植株中上部叶片,最初从叶片的叶缘开始褪绿,然后逐步往中心发展,叶片由绿变黄或浅黄色,但叶脉仍呈绿色,扩展后全叶发黄,进而变白,最后变成褐色,并逐渐干枯。被害叶片全株以顶部叶片受害最重,下部叶片正常或接近正常,受害严重的植株最后枯死。防治方法:①雨季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园区田间空气湿度;②发病初期用2 %-3%的硫酸亚铁灌浇2-3次,或0.1 % -0.2%的硫酸亚铁喷施叶片,每次间隔20 d左右;③使用有机肥料,在有机肥料沤制时混入硫酸亚铁和硫酸锌。为害症状:雌成虫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长4-5 mm,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活虫蜡壳背面淡红,边缘乳白,死后淡红色消失。雄虫体长1.0 -1.4 mm,淡红色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一对,白色透明,足细小。若虫雌雄相似,初孵体长约0.4 mm椭圆形扁平,淡红褐色,触角和足发达,固定1d后开始分泌蜡丝,7-10d形成蜡壳,后期蜡壳加厚,雌雄形态分化。一年1代,以受精雌虫在1 -2年生枝上越冬,翌年春开始为害。5月上旬产卵,卵期10-24 d。初孵若虫多爬到嫩枝、叶柄、叶面固着取食,7月底雌雄开始分化,雌虫陆续由叶片转到枝上固着为害,至秋后越冬。防治方法:①通风、降低温湿度;②冬季喷施1:15倍机油乳剂或10倍松脂合剂;③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可喷施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等;成虫期用24蚧壳速杀,或40%速扑杀700-1 000倍液对已形成介壳的成虫进行防治。编辑:仝美玲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 石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