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很想相信他,可是头脑里总有声音在说“不”

我是科学家
原创

作者 :Chris Mooney

编辑:Jacqueline Shawn

人们为什么不相信科学?为什么面对事实,我们仍旧不情愿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当人们认为自己在推理时,可能恰恰是在为自己相信的观点开脱。人们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往往会采用动机性推理的方式来支持自己已有的观念。本文将告诉你,怎样预测对方是否愿意接受相关的科学数据,怎样才更容易说服对方。

人们一般认为,一定要用证据和论证说服别人,事实上, 直截了当的说服方式有时会弄巧成拙, 在事实面前,对方不仅不会改变想法,甚至可能对自己的错误观点更加坚定 。

当我们拒绝相信别人的说辞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拒绝相信别人的说辞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图片来源: pixabay

不相信科学的合理性

一方面,因为接收了一小段新鲜信息,就抛弃了前半生建立起来的整个信念体系,这不太现实。“一个人很可能说: ‘我之所以支持死刑,是基于我之前生活中接触到的全部真实信息。’ ”斯坦福社会心理学家乔恩·克洛斯尼克解释说。 的确,将拒绝接收科学结论视为极其“合理”的行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耶鲁大学的卡汉解释说,在一些保守的群体中,“如果有人说:‘我觉得气候变化还是有点道理的。’该群体的其他成员就会给他贴上特定的标签,这个人之后的生活就会多少有点不顺利。”

这使研究者的关注点聚焦到媒体上。人们在证据确凿或可解的问题面前,态度却呈两极分化态势,这也许是由于某种动机性推理,但也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接受的信息就是歪曲的,或者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如何让人接受科学证据?

目前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所有人都会在一些情况下一叶障目。然后,问题就变成了,人们怎么做才能消减人类本性的不利影响呢?

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人类对新信息的扭曲反应作用非常强大,考虑到这一点,有一件事就变得十分明确:如果你希望某人承认新证据,一定要保证在不会触发其防御性情感反应的环境下把证据拿给他看。

部分由于卡汉在耶鲁大学的研究工作,这一理论渐渐受到青睐。在一项研究中,他和同事将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知识编写成两篇伪造的报纸文章,分别冠以不同的标题—— “科学专家小组为解决全球变暖提出了反污染方案” 和 “科学专家小组为解决全球变暖提出了核方案” ,然后测试不同价值取向的市民反应如何。

果然, 后一个标题让阶级个人主义者更容易认可人类是全球变暖的祸首这一事实。卡汉 推断,会出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科学事实被改编成了对他们的亲工业世界观有吸引力的故事。

依此逻辑便可得到以下结论:如果有商业或宗教领袖能将气候变化问题放在另一种语境中论证,使该语境的价值观不同于环境主义者和科学家在论证时所持有的那种,经他们之口,保守派对气候科学持认可态度的可能性会提高。 这样做可以在卡汉所说的“事实的文化战争”中有效地传递出一个缓和信号。

换 句话讲,这虽然看上去有些矛盾,但不要以真相为重点以期说服对方,而要以价值观作为糖衣炮弹,这样才能给真相一个趁虚而入的逆袭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