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5公里长的海岸线、296个近陆岛屿、20余处大大小小的天然港湾……这些位居全国前列的海洋资源优势,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空间。
近年来,山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离岸深远海全生态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相融合的海洋牧场综合体,强力推进渔业绿色生态、智慧透明、跨界融合发展,一场海洋的绿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截至2016年底,全省海洋牧场发展到240多处、46万公顷,牧场水产品总产量480万吨,牧场产值达900亿元。
耕海牧渔 一处海洋牧场就等于一片海底森林
渔业是山东海洋经济的传统主导产业。然而,随着渔业资源减少、环境恶化,原本粗放的发展方式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山东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从近海向深远海、从海面向海底、从单一品种向多样、从产品生产向生态养护等拓展,探索出了生态优先的海洋牧场建设模式。
“2010年以前在这片捞鱼,基本上什么也捞不着。后来我们开发海洋牧场,有规划地投礁,经过一段时期的封闭养护,2014年以后品种逐渐丰富起来,现在随便一片海里都能捞到鱼。”荣成桑沟湾海洋牧场总经理刘爱娣讲起这些年的变化。
为解决海底“荒漠化”问题,2005年以来,山东省在近岸适宜海域,投放船礁、构件礁、藻礁、牡蛎礁等十余类具有庇护水生生物、增加水域基础生产力作用的礁体1500万空方。据测算,投礁区不仅基础生产力提升了64%,而且因其管护到位、对拖网有破除作用等,还对遏制“绝户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投放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能有效阻止底拖网作业,为藻贝生物提供附着基,局部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建了海洋牧场生态链。通过海洋牧场‘播种’、‘收获’式的‘放牧’,可从海水中移除大量碳、氮、磷元素,有效降低赤潮等因海水富营养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率。”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介绍说。据测算,全省1.95万公顷投礁型海洋牧场每年可通过藻类、贝类增殖等方式吸收大气和海洋中的碳约49.92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3.04万吨。按照林业使用碳计量标准计算,每1万公顷鱼礁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1万公顷,实现了每一处海洋牧场就等于一片海底森林。
在荣成,经过几年人工鱼礁的建设,礁体和礁区海底已有大叶藻、海带、裙带菜等海藻大量繁殖,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多种鱼类在礁区附近“安营扎寨”。“烟墩角天鹅湖”是著名的天鹅栖息地,海洋牧场的建设使得大叶藻大量繁殖,给天鹅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去年冬天约有近2000只大天鹅在这里越冬,吸引了40万游客观赏。
着眼绿色可持续发展,山东实施渔业减量增收转型升级,一套“组合拳”频频发力:对传统海水养殖区做“减法”,“十二五”以来,拆除近岸1千米左右海水养殖83万亩;实施海洋增殖放流行动,选划了185处省级海洋增殖站,启动实施了海洋资源本底调查、“测水配方”试验和增殖绩效评估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推进增殖放流从定性粗放向定量精准转变。近年来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贝藻各类苗种469亿单位,回捕增殖资源49万吨,实现产值157亿元,主要经济物种增殖放流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17。沿海约19万捕捞渔民靠捕捞增殖资源年人均增收过万元,占全年收入的2/3。
单一品种不是绿。山东还推广起立体综合循环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贝藻兼养。“‘贝、藻、参、螺’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方式,藻类吸纳碳、磷、氮等富营养化因子,贝类固碳,海参、鲍鱼吸收贝藻类有机碎屑,实现了完整的生物链构建和海域自我净化。”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主任王熙杰介绍。
位于荣成桑沟湾的长青海洋科技公司,10万亩海洋牧场,如今全部实施多营养层次立体生态养殖,综合效益增幅达200%以上,真正形成“海上一个牧场,海底一个牧场”。
信息装备 海洋牧场插上智慧翅膀
“以前夏季发生低氧灾害,只知道是出问题了,但水下的鱼什么状况并不清楚,还要人潜下去;现在有了视频,能够进行基本的观测和状况评估,便于更好地理解灾害发生的过程、机制和生物反应,从而保护牧场的生物资源。”在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的监视室,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培良指着电脑屏幕的实时画面对记者说。
通过水下镜头,记者看到黑鲷、六线鱼等各类鱼群不时出现在礁体附近,而在一旁的监视器上,水温、叶绿素、溶解氧等参数一应俱全,对水下环境实行动态监测,生动的实时影像让人对海底的资源状况一目了然。
“原来是茫茫大海一摸黑,现在有了观测平台,海洋牧场实现了‘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目前已稳定运行的观测站数量达到21个,建立了省海洋牧场观测预警预报数据中心,已储存在线历史数据300多T,发布了3次海洋牧场灾害预警,海洋牧场海洋预报产品在省海洋预报减灾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线试播。”宋继宝告诉记者。
离岸养殖能够解决产业密集、生态影响、病害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但离岸养殖必须以设施装备为支撑。山东省依托现代海洋装备发展成果,加快海洋牧场平台等大型关键设备建设,实现由浅海、近海传统养殖向深海、远海生产开发利用,打开了全省海洋渔业广阔空间布局,并为我国开发深远海渔业资源提供了条件。
去年7月,我国首个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在烟台中集来福士基地交付,安装在莱州芙蓉岛海洋牧场,集监测、管护、补给、旅游、安全、环保等6大功能于一体,成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现代化支点和“牧场空间站”。
目前山东全省已有16座海洋牧场平台投入使用,在建或准备建设的有30座,数量在全国保持领先,总投资超过4亿元。我国首个自主设计直径30米的离岸智能化坐底式网箱正在建设,全省大型钢制深水智能网箱达到220个。
“三文鱼喜欢低温,到了夏天,要把鱼放在冷水团海域生长。这些鱼会根据海温和饵料,自动游到网箱下面去,安全度过夏天。鱼儿在淡水里长一年,在海水里长一年半,这样的鱼可以长四五公斤。”李培良介绍。日照万泽丰有限公司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技术团队,将一艘货轮改造成大型海上养殖工船,联手建起“苗种场—养殖工船—网箱养鱼”一体化工程平台,开展冷水团鱼类养殖示范技术、营养饲料和繁殖等研究,该船的应用开创了我国海上工船养鱼的先河。
信息和装备的配套落地,给智慧海洋牧场建设插上了翅膀,为“海上粮仓”发展注入新动能。
跨界融合 “一条鱼”产生“多条鱼”价值
海浪轻轻吻着沙滩,金灿灿的阳光铺满了海面,乘船去海中的渔家乐,坐在大海中央,一边欣赏着海景,一边品尝着亲自捕捞的野生海鲜美味。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这如画的一幕如今在山东已经司空见惯。作为一种新业态,迅猛发展的休闲渔业俨然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的一匹“黑马”。
为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综合效益,适应渔业发展新趋势、新功能,山东海洋牧场把延伸渔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主攻方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有了新突破。
从2014年起,按照“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建造专业船、整治海岸线、完善配套服务”五配套的建设思路,山东省主动谋划,创建了基于海洋牧场的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带动了全省海洋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已拥有专业休闲海钓船189艘,3年累计接待游客180万人次,举办各类赛事70余场。“到山东、有鱼钓”,已成为海洋旅游业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桑沟湾海洋牧场的多功能平台上, 十几个小朋友簇拥在工作人员身边,津津有味地看着逗鱼表演,“以前是卖河豚,后来河豚不好卖了,现在通过发展休闲渔业,小河豚引来了大批游客,如今,传统的养殖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休闲渔业发展越来越红火,占据公司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刘爱娣说。
“+互联网”“+文化”“+运动”“+科普”……休闲渔业,借力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以渔业资源、渔产品的开发保护为前提,把许多现代人推崇并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概念融为一体,既是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态,也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载体。
“一条海钓船六个人,一天1000块,钓上来的鱼不要钱。”在荣成西霞口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刚刚海钓归来的宋女士,向我们展示了六线鱼、斑石鲷等“战利品”。通过在渔夫垂钓app上在线预约,宋女士感受了一把“互联网+渔业”的现代魅力。 如今,由山东省统一设计,大力推广的“渔夫垂钓”品牌,不仅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在线预约钓场,了解最新钓鱼资讯和政策,还可以在线购买钓具,已经成了国内外垂钓爱好者的“香饽饽”。
据统计,2016年15处省级海钓基地全年接待游客117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带动旅游消费25亿元。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日照顺风阳光海洋牧场有限公司自创百鱼宴“渔到家”品牌,为游钓客提供服务专属O2O线上电商平台,实现线上销售线下物流配送,并通过360视频直播,使消费者实时观看、互动整个加工和装箱过程,真正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这种服务模式缩短了商家与客户之间的距离,让客户在享受海钓的同时,也确保了鱼产品的新鲜以及完美的服务。” 日照顺风阳光海洋牧场董事长苏照元说。
海洋牧场建设带动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带富了一大批转产转业的渔民。“海洋牧场不是一家企业、一户渔民能干成的事,但它却能带动千家万户转产转业的渔民。过去两年全省海洋牧场带动社会就业上万人,创造了10万多个就业机会。”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丁志习告诉记者。
从自发到自觉,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先机,山东海洋牧场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休闲渔业如雨后春笋,焕发出勃勃生机。从单纯养鱼延伸到放鱼、钓鱼、赏鱼、品鱼、识鱼、加工鱼、售卖鱼一条龙,“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休闲海钓产业三年间综合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10%,带动旅游消费48亿元。据测算,休闲海钓活动拉动的消费总额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3倍。”宋继宝介绍。
海是山东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从“猎捕”到“农牧”,山东海洋牧场正在绿色转型升级发展中扬帆而上。
作者: 许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