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可口的竹笋。有一种动物,名字听起来像是竹笋的一种,外形也和冬笋相似,叫做海笋。
海笋又叫“凿石贝”、“穿石贝”,是一种海生双生壳类软体动物。它们长有外壳,其外形似冬笋而得名。它的两片贝壳呈椭圆形,但不能完全合拢,贝壳表面中部由一条从背面向腹面并稍微向后方倾斜的线沟将壳一分为二,这条线沟把贝壳分为前后两端,前端稍瘦,微微突出,表面生有明显的齿纹;后端比较平滑,有很明显的呈环形的生长线。一般双壳贝类只在身体两侧各有一片贝壳,但海笋不同,在它的贝壳的背、腹及后端,通常还存在副壳。
海笋的身体有两个有趣的水管。这两根水管存在于海笋身体的末端,单从外观看好像只有一根,但其实两根水管大部分是合并在一起的,只是在末端稍稍分开,因此很容易看错。水管分为入水管和出水管,入水管用来吸取新鲜的海水和滤食微小的生物,出水管则用来排出废物。水管的末端还具有天然的保护色——生有和岩石颜色相似的色素斑点,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避免被其他动物轻易发现。
海笋的种类有很多,有的在泥沙中挖穴居住,有的在木材中穿洞生活,甚至还有的能凿穿岩石打洞居住。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海笋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的外表差异很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其实它们只是“长大十八变而已”。
海笋既然有“凿石贝”的名号,就不得不提它能够凿穿岩石的本领。小小的身体拥有如此大的能力,实在让人惊讶。那海笋究竟是怎样钻凿岩石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早之前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是用机械的方法,即用足和贝壳钻磨岩石穿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它们是用化学的方法,即用足部分泌出的一种酸性液体来侵蚀岩石;当然也有人认为海笋会两种方法并用。但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第一种机械法。
这种机械法不同于人造机器,也不同于拥有锋利坚硬爪足的动物们。我们已经知道,身娇体软的海笋长着贝壳,贝壳上有明显的齿纹,它们穿凿岩石正是使用了这些贝壳上的齿纹,在日积月累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成功的。海笋首先会用足紧紧地把自己吸附在岩石上,然后再旋转贝壳,利用贝壳前端锋利的小齿将岩石一点点地锉掉。所以在港湾码头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让人头疼的一种情况,海笋会将石头凿成蜂窝状的窟窿,把好端端的码头给毁掉。不过海笋也并非什么石头都能钻凿,像花岗岩它们就“啃”不动,所以在海防工程中,挑选花岗岩就可以避免海笋的危害。
不管是哪一种凿石方法,海笋的精神和毅力,都令人钦佩呀!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李艳芝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