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又名中华对角羚,被称为“高原精灵”。普氏原羚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是《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
普氏原羚栖息地一般分布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目前生活区域仅限于青海湖环湖周边,西部、北部,共和县一带。普氏原羚为什么如此“偏爱”青海湖畔?
普氏原羚喜欢生活在地势开阔有水源且隐蔽的地方,比如沙丘或沙地与草地的交界处,不会往山上行动。因此,青海湖周边的环境非常适合它们生存。
青海湖四周的普氏原羚有6-7个种群,即鸟岛附近、湖东种羊场及克土一带、青海湖火车站附近、湖北岸海晏县甘子河乡、刚察县哈尔盖乡、天峻县生格乡等,据资料记载,最大种群数量仅为百余只。
普氏原羚数量这么稀少,是不是比大熊猫更珍稀呢?如果就数量而言,普氏原羚比大熊猫更为稀少。但大熊猫属于“活化石”,而普氏原羚的濒危主要是由于栖息地受人为因素干扰导致的数量锐减。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减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由于普氏原羚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其二是由于人为因素对普氏原羚形成干扰。
为保护普氏原羚,相关单位在哈尔盖河流域建立了普氏原羚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普氏原羚野外救护繁殖基地。2016年,青海建立“生态之窗”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采取自动及人工值守方式,近距离观测研究普氏原羚、藏羚羊、青海湖裸鲤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典型活动,并通过青海环保云平台海量存储系统,不断积累观测资料。
2017年,科学家通过“生态之窗”在刚察县哈尔盖观测点实时观测到260余只普氏原羚聚集在保护区近3公里长的狭长区域,时而觅食争斗、时而奔跑的壮观场面。这也印证了随着对普氏原羚保护力度的加大带来的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增长。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