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超级红蓝月亮”是个美丽误会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超级红蓝月亮”这个名称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仅是名词上的炒作而已。

朋友圈里被月全食“刷屏”了。北京时间1月31日19:48,本来是腊月十五的满月开始亏了一小块儿,好像天狗在吃月亮,到20:52就完全被“吃”掉了。一直到22:08才重新发出光芒,23:11结束。

而此次月全食的不同之处在于,将超级月亮、蓝月亮、月全食集为一月之上,而这一罕见的天文奇观上一次出现还是1866年,距今已经152年。

不过,在朋友圈里“超级红蓝月亮”刷屏之时,一些天文的科普微信号已经在吐槽这个名称了。它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仅是名词上的炒作而已。

“蓝月亮”并不是蓝色的

首先,“超级大月亮”这个词竟然是一个占星师提出来的。因为月亮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距离必然有远有近,近地点和远地点之间的差距可以达到14%。“超级大月亮”指的是当满月经过近地点的时候,看起来会比较大。但事实上,因为月亮本身看起来就比较小,如果不用望远镜拍照片比较,我们根本分辨不出,满月究竟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蓝月亮”更是一个纯粹的人为概念。在欧洲民俗上指的是一个季度三个月里如果出现四个满月,那么第三个满月被称为蓝月亮。后来一位天文爱好者把这个概念错误地解释成一个月里出现两次满月里的第二次,不料这个错误竟意外地流行起来。按照公历,一个月是30天或者31天,比月相平均周期(29.53)略长。一个月里出现两次满月,或者一季度里四次满月,并不是特别罕见。更重要的是,这个满月也并不是蓝色的,指望看到蓝精灵的你,注定要失望了。

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的,就是“红月亮”。进入到月全食阶段,地球完全挡住了来自太阳的光芒,由于地球大气层的折射效应,波长最长的红光被投射到月亮上,变成暗红的古铜色,俗称红月亮。

准确预报日月食源于天体力学的发展

不过我们要知道,这些准确的科学解释都是比较晚才有。在历史上,当我们的祖先看到月食的时候,心中应该是充满了疑惑。李白《古朗月行》写到了月食:“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说明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天上的蛤蟆把月亮吃掉了。

从东汉张衡之后,中国天文学家们就知道,月食是由于大地挡住了阳光而造成的。但由于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是天圆地方,天文学家们没有办法去判断太阳和月亮的距离,所以古代预测日月食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误差。

一直到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带来了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欧洲的天文学才引入进来。但是由于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闭关锁国,这个短暂的交流过程被中断了。也正是在康熙年间,牛顿发表了他的《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发现了引力才是决定天体运行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力把苹果下落和月亮的运行统一起来,从而找到了天地统一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体力学,彻底解决了日月食预报问题。

月食时不能进食?当心伪科学埋坑

当科学家醉心于对自然的探索时,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活跃着另外一批人。他们打着科学的幌子宣扬伪科学。比如这两天就有公号发文章,宣称在月食的时候不可以进食,熟食会变成毒药。另外一些人则宣称,蓝月亮有着神奇的巫术能量,可以净化物品,甚至心灵——这两拨骗子显然没有串通好。

任何自然现象背后,一定有它的科学原因。但这些玩弄灵修或者占星术的骗子,利用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陌生和未知因素的恐慌,宣传伪科学,来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可想而知,在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推行“科教兴国”的今天,这些人会给我们的科普事业带来多大的伤害。因而,我们在吸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开伪科学的陷阱。

如今,每一次的天文奇观、科学盛宴,都会涌现出很多科普文章,也会有很多骗子趁机浑水摸鱼。如何区分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就需要我们通过现象去探究背后的真实规律。拿“超级红蓝月亮”来说,溯源穷根就不是坏事,只有形成了对问题刨根问底、追求真相的科学传统,科学事业才能长远地存续。(孙正凡 天体物理博士)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