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医在医学史上的卓越成就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原创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中医立足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远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就形成和奠定了基本理论体系和基础,它长于经验积累和观象思辨,长期受儒学和道学的熏陶和浸润,互相交汇融合,因此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在人类医学史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千年传承

中医诊治疾病的理念

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强调从天人关系,注重活体动态,观察病机变化。这个理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动静关系的核心哲学思想在中医医学理论中的反映。

1.探求病因理念

中医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形神失谐、脏腑功能失衡、气血失和,人与自然失和,人与社会不相协调等方面去探求,构建了自然——社会——形神整体的医学模式,注重整体联系。

2.诊疗理念

中医在临床诊疗上,注重个体化、动态化的诊治思维理念,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调动和激发自主抗病能力为基本原则。中医认为,患同样的病,因病理变化机制不同,因此在各个个体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上应该是个体化、因人而异的。同时,中医还认为,生命存在的固有特征和基本属性是运动变化,因此疾病也在发生着动态变化。在诊疗中医者须观察和掌握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以便在不同的时段施以相应的诊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人在受邪气侵袭而发病时,自身具有保护机体、不受病邪进一步侵袭,直至祛邪外出的抗病趋向,因此应调动和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

3.治疗方法

中医在治疗方面,主张因势利导的原则,重在保护和利用疾病的趋势,顺势而行,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临床表现呕吐、腹泻、发热、出汗等症状时,中医认为,这些症状往往是正气遇到邪气奋起抵抗的表象,治疗时应顺势祛邪,可采用吐法、泻法以及辛温发散、发汗解表等治法。如果病邪一时难以完全祛除,致使邪气慢性蔓延时,中医也不会图一时之快一味地祛邪,而是调和缓治,等正气渐渐强壮,再慢慢祛除邪气;邪气留而不去时,便通过中医调和治疗,使正气与邪气维持和平共处的基本健康状态。和平共处就是中医调和阴阳原则的内涵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在大部分慢性病和一部分急性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真伪优劣的判别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中药材是加工饮片和制备中成药的原料。我们看病不仅要到医院开药,还经常自己到药店、药肆去买中药。而中药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和临床疗效,因此辨别中药的真伪、优劣非常重要。那么,中药的真伪、优劣怎样判别呢?

1.直观判别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助于人的眼、口等感官,对中药的质地、断面、形、色、气、味等进行直观的判别,这是最简单的判断方法。例如,大黄形大而色黄,甘草味甜而胜于糖,人参状如人形等,都非常逼真地概括出一些中药的气味特征和形态。但这种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对中药的内在品质很难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与判断。有些中药有毒,不能随便用口尝,如乌头、马钱子、砒霜等。对于提取后得到的中药提取物、中成药,这种判别方法更显得无能为力。

2.指标成分判别法

随着对中药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分析仪器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就尝试用某种中药中所含的一种或几种“指标成分”的有无、含量的高低来判别其真伪、优劣。然而,中药来源复杂,成分多样,一味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仅靠测定一两个或少数的指标成分,也很难科学、全面地判别质量。

3.“指纹图谱”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开始运用“指纹图谱”技术来判别中药的真伪、优劣。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每一味中药各自的成分、药性和功效,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将代表每一味中药的特征成分“提取”出来,然后将代表每一味中药身份的“指纹图谱”绘制出来。这样,它们的品质就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了。

因此,辨别中药真伪优劣最理想的方法是运用药理、生化的手段,来评价特定中药的生物活性或药效,这是判断中药真伪、优劣的根本手段。

中国古代医生在医学上的几个重要贡献

1.中医的发明和中药的定性

关于中药的起源,历史上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的故事。为了纪念神农对中医做出的贡献,人们尊奉他为中药的创始者,并将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托名称神农所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实际上,神农时代只是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寻求食物和从事农耕实践活动中总结的人格化代表。关于中医的发明和中药的定性,其实并不是神农一人就能完成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先人在艰难的求生过程中,逐渐发现、悟出和掌握了一些缓解和治疗病痛的方法。例如,在采集狩猎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某些食物能够减轻和消除某种伤痛和种病症;用尖锐的石器戳刺或用烧热的砂石熨烫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缓解病痛,等等。长年累月,这些方法经验的积累就成了中医的萌芽。

据医史学家研究发现,人们最先发现的是植物药,这是因为人们最早用植物来充饥。那时候,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不知“树艺五谷”,没有经验,不能辨别食物是否有毒性,常常发生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而引起呕吐、腹泻,甚至昏迷、死亡。例如,如果不幸误食了大黄,就会导致腹泻;如果吃了瓜蒂、藜芦,就会发生呕吐等。而有时也会因吃了某些植物,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消失了,例如,食用大黄或瓜蒂可缓解或解除因食滞引起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先人还逐渐认识和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在处理外伤时,他们可能会用捣烂的树叶、草茎、苔藓、随手可得的泥土、唾液等敷在伤口上,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他们就逐渐从中发现一些用于治疗外伤的外用植物。再历经无数次的尝试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了这些植物的性能和作用,这其中也包括它们的毒性和药性之间的关系,进而有意识地选择和利用,这是积累植物药知识的开始。

《神农本草经》

2.扁鹊与望、闻、问、切诊病法

扁鹊是我国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医学家,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传,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史学家为其立传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病,尤其擅长望诊和脉诊。扁鹊游遍大江南北,行医治病,不仅擅长内科,还精通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扁鹊经验丰富,医术高超,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好医生。

《史记》中记载,虢太子患有尸厥症,这是一种疾病是由于外在的阳气不能向里回归,内在的阴气不能向外发散,致使表里沟通不畅,上下升降失司,气血循环受阻,全身气血紊乱,病人看上去好像死去一般。扁鹊通过准确的诊断,对症治疗,使太子苏醒过来,病症得以治愈。

3.华佗与麻沸散

说起华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就医看病,经常看到医院或诊所的墙上会悬挂一面“妙手回春,华佗再世”的锦旗。不错,华佗就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医学家,《三国志▪华佗传》和《后汉书▪方术列传》中都有他的传记。华佗,字元化,沛国進(今安徽亳州)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以外科著称,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并用它施行腹部手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运用中药麻醉后进行腹腔手术的医生,比欧洲的乙醚麻醉早1600多年,在世界麻醉学和外科手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华佗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曼陀罗花、乌头等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组成“麻沸散”处方。从醉酒能让人昏睡中他又受到启发,在外科手术前就让患者用酒冲服麻沸散,能使麻醉效果更好。

《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均记载着华佗运用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的事例。对于疾病郁结于内,运用服药、针灸又不能治愈的,华佗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去治疗。华佗先让患者用酒送服麻沸散,等患者麻醉后,再施以外科手术,将病灶割除。如果病灶在肠胃,就割开腹腔进行洗涤,然后缝合,再敷上药膏。四五天后伤口就愈合,一个月患者就可完全康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