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焦虑症(Gender Dysphoria)1,又称性别认同障碍(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是焦虑症的一个小分支。这种症状主要是针对哪些对自己性别不认同的人。比如生理上的男性,却认为自己是女性,或者生理上是女性,内心却认为自己的男性的人。这样的焦虑症主要是患者因为无法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而产生的。这种焦虑症状通常在幼年时期就形成,比如不参加同性的活动,拒绝穿同性特点的服装等。2
主要症状儿童期的症状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男孩明显表现出传统的女性行为(Zucker &Bradley,1995)。他们可能更喜欢穿女孩的衣服,喜欢传统典型的女孩活动,如玩洋娃娃、过家家(常常扮演母亲的角色),收看有自己喜爱的女性角色的电视节目,而不喜欢玩打仗游戏。他们经常表达出想成为女孩的愿望。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女孩往往不愿意穿传统的女孩服装如裙子。她们更喜欢男孩的衣服和短发,可能被陌生人误以为是男孩。她们的假想英雄往往是充满力量的男性人物,如蝙蝠侠和超人。她们对洋娃娃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体育运动。尽管像男孩一样顽皮的女孩也常常表现出这些特质,但是性别认同障碍的女孩与她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渴望变成男孩或长大后成为男人。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男孩常常被同伴看作“娘娘腔”而遭到排斥。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女孩所受到的同伴待遇好一些,因为女孩的跨性别行为更容易被接受((Zucker, Sanikhani &Bradley,1997)。性别认同障碍的男孩与女孩的临床比例是5:1。这种明显的比例失衡或许反映了父母对女性化男孩的关注要多于男性化女孩。3
成人期的症状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年人又称易性癖。很多、或许是大多数易性癖患者都渴变性,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这一昂贵的目标逐渐变得可行,欧洲的研究显示,大约有三万分之一的成年男性和十万分之一的成年女性寻求变性手术。直到最近,大多数研究者假设,易性癖是儿童期性别认同障碍的成人版,事实也的确如此。也就是说,很多易性癖患者在儿童期有性别认同障碍(尽管大多数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孩子不会变成易性癖),并且在成人以后也有类似的行为。3
易性癖是指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他们觉得无法接受自己的性别而认同异性性别,认为自己正陷于一具错误的肉体之中,连带他们的穿着、打扮都会刻意打扮成他们所认同的性别角色,甚至发展到接受外科手术作永久的生理改变,完全过异性生活。4
形成原因遗传因素研究尚未能揭示性别焦虑症或改变了的性别体验背后是否存在特定的生物学因素,不过,很有可能会发现某种生物因素。 Coolidge、 Thede和Young(202)运用双胞胎样本进行估算,得出基因对性别焦虑症易感性的贡献比例约为62%,其余38%的易感性源自非共享的(独特)环境事件。根据荷兰的双胞胎样本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变形行为(表现出和出生性别相反的性别行为)的易感性中70%是基因为非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行为和性别认同并不等价,后者并没有得到测量。1
激素因素早期的研究提出,性别焦虑症可能像性取向一样,在某个关键的发展期中,高水平的睾酮(或雌性激素)可能让一个女性胎儿变得男性化(或让一个男性胎儿变得女性化)(Keefe,2002)。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怀孕的母亲服用的药物所致。1
其他因素例如,Green发现,当大多数的男孩自发表现出“女性化”的兴趣和行为时,一般家庭都不会鼓励这样的行为,因而这些行为通常就会消失。不过,持续地表现出这类行为的男孩并不会得到劝阻,而且有时候还会得到鼓励。此外,过度关注和母亲这方面做出的身体接触也能发挥了某种作用,同样造成影响的还有可能包括在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男性玩伴。这些只是Green所鉴别出的性别不一致的男孩所具有的一部分特征因素。1
诊断标准在儿童中A.个体体验/表达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显地不一致,持续至少6个月,表现为下列至少6项症状(其中第一项为必须):1
1. 有强烈的成为另一种性别的欲望或坚持他/她就是另一种性别(或与生理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1
2. 男孩(生理性别)对变装的强烈偏好或模仿女性装扮;女孩(生理性别)对只穿典型的男性服装的偏好,以及对穿典型的女性服装的强烈抵抗。1
3. 对在假装游戏或幻想游戏中扮演相反性别角色的强烈偏好。1
4. 对被另一种性别通常使用或参与的玩具、游戏或活动的强烈偏好。1
5. 对另一种性别的玩伴的强烈偏好。1
6. 男孩(生理性别)强烈地排斥典型的男性化玩具、游戏和活动,以及强烈地回避打斗游戏;或女孩(生理性别)强烈地排斥典型的女性化玩具、游戏和活动。1
7. 对自己的性生理特征的强烈厌恶。1
8. 有希望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与自己体验的性别相匹配的强烈欲望。1
B.该疾病与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交、学校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有关。1
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A.个体体验/表达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显著地不一致,持续至少6个月,表现为下列至少2项症状:1
1. 体验/表达的性别与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之间显著地不一致(或在青少年早期,则为预期的第二性特征)。1
2. 由于体验/表达的性别显著地不一致,因而产生去除自己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的强烈欲望(或在青少年早期,防止预期的第二性特征发育的欲望)。1
3. 对拥有另一种性别的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征的强烈欲望。1
4. 成为另一种性别的强烈欲望(或与生理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1
5. 希望被视为另一种性别的强烈欲望(或与生理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1
6. 深信自己拥有另一种性别的典型感觉和反应(或与生理性别不同的某种替代性别)。1
B.该疾病与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有关。1
病例凯瑟琳是一位美国女孩,从两岁开始便认为自己是个男孩。尽管父母跟她讲过很多道理,但是倔强的小凯瑟琳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个男孩。父母只好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认为凯瑟琳患有性别焦虑症,这种心理疾病,让她很难实现(应该说基本不可能实现)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所以,医生建议凯瑟琳凯可以通过做手术来变性。2
起初,凯瑟琳的父母以为女儿或许只是有些男孩子秉性,可是凯瑟琳的种种行为都表现出她对自己性别的焦虑和不安。于是凯瑟琳的妈妈吉恩同意让女儿变性。在父母的支持下,2013年7月,5岁的凯瑟琳通过变性手术,成为一名男孩,如今凯瑟琳已经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男孩,并且改名为泰勒。2
与凯瑟琳相似的还有一位来自英国的12岁男孩。他从3岁时,便想要成为女孩,而且她经常穿女孩的裙装示人,喜欢玩洋娃娃,行为举止一点都不像男孩,而且他对自己男性的生理构造很烦恼。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认为男孩患有性别焦虑症。男孩的妈妈也认为儿子是被困在男性身体中的女孩,她也早巳将儿子当作“女儿”看待,但是由于学校同学、老师、邻居的指点和嘲笑,男孩经常委屈而难堪地大哭。这位母亲决定要为儿子做变性手术,她不希望儿子活在别人的指点和不理解之中。2
治疗世界各地都有为性别焦虑症提供治疗的专科诊所,但是围绕着治疗的争议很大(Carroll,2007)对于要求彻底转变性别的成年人,美国精神病学会现已发布了一份治疗指南(Byne et al., 2012)。这指南推荐的做法是,从侵入性最小的全面心理评估和教育开始,然后再实施部分可以逆转的程序,例如使用性腺激素来创造出个体想要的第二性征。最后一步程序是不可逆转的,即通过变性手术/性别再造术( sex reassignment surgery)来改变躯体的解剖结构,从而让个体的生理构造与其性别身份认同相匹配。1
变性手术为了符合在一家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手术的条件,个体必须以自己渴望的性别的身份生活1-2年,以便他们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改变性别。在他们的心理上、经济上和社会功能上也必须是稳定的。对于变形女,会使用激素来让男性的乳房增生并发展出其他第二性征,还会通过电解除毛术来去除面部的毛发。如果个体对于试验期间的情况表示满意,其生殖器就会被移除,并再造阴道。对于变性男而言,一般会通过手术再造人工阴茎,所使用的是来自自身其他部位的皮肤和肌肉,例如大腿。乳房会通过手术去除。对于出生性别为女性的个体,生殖器部位的手术会更为困难和复杂。1
对儿童的治疗对儿童性别不一致的现象的治疗更富有争议。一方面,有些地区,也别是在美国创痛上更开放的地区,例如旧金山和纽约,对于儿童和成年人中表现出的性别多样化想想接受度较高。有些学校允许(甚至鼓励)孩子们以性别不一致的方式来着装和行事,其背后的假设是这样能够让孩子更自由地“表达真我”(Brown,2006)。另一方面,Skidmore及其同事(2006)在一个社区取样中考察了男女同性恋者的性别不一致行为是否和心理困扰有关。测量性别不一致行为的方法是被试自我报告儿童期的性别不一致情况,以及目前的行为的评估。结果发现,性别不一致和心理困扰(抑郁、焦虑)有关,但只表现在男同性恋者身上,而没有表现在女同性恋者身上。1
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对于儿童青少年性别不一致行为的治疗指南,只是简单地列出了可供选择的途径(Byne et al., 2012)。第一种,儿童及养育者一同工作来缓解性别焦虑症,减少跨性别的行为和认同。第二种,被称为“静观其变”(watchful waiting),即让性别表达自然发展。第三种,主动认可和鼓励跨性别的认同。对于孩子而言,哪一种做法是最好的,尚缺乏坚实的科学信息。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何清华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