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1
柯尔伯格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认为人类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逐步形成的,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2
1969年,柯尔伯格基于这些假设,设计了一系列道德两难故事,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次儿童对这些故事的道德价值判断,来推测儿童道德形成的过程。1
实验设计——道德两难实验柯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研究不同年龄的儿童道德判断标准和特征,揭示儿童道德发展形成的阶段和规律。2
研究儿童道德心理具体的方法是:他编制了十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让儿童、少年和青年听了故事以后,判断是非,然后进行回答问题,再根据被试者的回答来划分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它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1
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柯尔伯格用故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总共分做六个阶段。3
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处于这一道德水平的儿童会以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好坏是非。2它有两个阶段:
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能够避免受到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他们道德判断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2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利益与需要, 他们对行为好坏的评价取决于能否满足自己需要, 也包括能否满足别人的需要。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否则就不好。好与坏的根据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是比较实用的。2
习俗水平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的特点是:能够理解社会规范,认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和他人的期望。2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
好孩子定向阶段(亦即人与人之间的定向)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赞同。能否被别人喜欢,能否得到赞扬,是他们行为评判的标准。当个好孩子就应该遵守规则。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法律与秩序的存在,表现为服从权威,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只要遵纪守法就是好的。2
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的道德评价会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基本依据,超越法律与权威的标准。2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人开始认识到, 现实中存在着合情不合法的事,也存在着合法却不合情的事。他们不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他人的行为,承认不同的人可以拥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一 阶段的人会尝试调和道德与法律间的冲突。2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
人的道德建立在对普遍道德的信仰之上,如正义、公正、平等、自由等,而不再拘泥于法律。此时,决定道德的是个体内在的良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完全达到最后一个阶段。2
道德发展规律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遵循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能省略或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也决不会出现倒退的情况。尽管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一般来说,0~9岁的孩子属于前习俗水平, 9~15岁的孩子属于习俗水平,16 岁以后有部分人能够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此外,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够理解和接纳本阶段道德价值的判断,外在的教育或练习都无法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2
应用在道德教育中,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输。柯尔伯格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道 德发展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它按一定的规律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会倒退,也无法超越。2
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他律内化为自律。道德规范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 是外界直接灌输的,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逐渐构筑起来的。2
在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行为的实践。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只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 没有道德情感的共鸣,没有道德行为的训练,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道德问题并非通过课堂讨论就可以解决,它往往与团体氛围、人际环境有关,因此,道德行为的实践也是提升道德推理水平的重要环节。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何清华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