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异溶酶体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异溶酶体,作用底物为外源性,即经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摄入细胞内的各种大分子物质、细菌、衰老死亡的细胞及其碎片等。所形成的吞噬泡和胞饮泡与初级溶酶体并合成为异溶酶体。大小相差远,直径在0.25~0.8μm之间。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形状不规则,围有一层单位膜。内容物的电子致密度不等,成均质状态,或含有结晶样物质及各种形状不同的作用底物。

简介异溶酶体,作用底物为外源性,即经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摄入细胞内的各种大分子物质、细菌、衰老死亡的细胞及其碎片等。所形成的吞噬泡和胞饮泡与初级溶酶体并合成为异溶酶体。1

功能在异溶酶体、自溶酶体和分泌溶酶体内,酸性水解酶将外来的异物、细胞本身退变的结构或过剩的分泌颗粒消化分解后,产生的可溶性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等透过溶酶体膜,进入细胞质基质,继续参与代谢或作为废物被清除。不能消化分解的、具有一定电子致密度的剩余物质则残留在溶酶体内,可再与另外的吞噬泡、胞饮泡、自噬体或多余的分泌颗粒融合,继续发挥消化分解功能。

不含活性酶,只含不能消化分解的作用底物残渣的溶酶体,称后溶酶体或残余体。有些残余体终生存留在细胞中,如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中随着年龄增长而数量日益增多的脂褐质I有的残余体内不能消化的残渣可以胞吐方式排出细胞外。

形态结构大小相差远,直径在0.25~0.8μm之间。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形状不规则,围有一层单位膜。内容物的电子致密度不等,成均质状态,或含有结晶样物质及各种形状不同的作用底物。一般认为溶酶体的大小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内是否存在底物、底物种类以及它们被消化分解的程度有关。1

化学组成溶酶体膜厚约6nm,主要成分为脂蛋白,亦含有较多鞘磷脂,有抗水解酶的能力,可保护细胞,不致引起自溶。其稳定性对细胞完成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溶酶体所含的酶在酸性条件下才显活性,最适宜pH在3~6之间,现已发现约有50余种,如酸性磷酸酶、酸性脱氧核糖核酸酶、酸性核糖核酸酶、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A和B、组织蛋白酶、胶原酶、脂酶和酯酶等。这些酶各具特异性,可分裂生物大分子中一定类型的键,几乎可以消化分解所有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等。每一溶酶体只含有若干种酶。同一类型细胞处于不同生理状态时,其溶酶体所含酶的种类和浓度也可能有所不同。溶酶体内有时还存在一些非酶活性物质,如趋化因子、渗透因子、溶血素、吞噬素和杀菌物质等,它们可以在不同场合下,参与实现溶酶体的各种功能。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