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蓝色革命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用人工方法控制海洋鱼类生长和繁殖的技术革命活动。通常采用举办海洋牧场的形式,牧场内设苗种基地,由亲鱼池、人工孵化站和幼鱼池等设施组成。用科学方法,大幅度提高孵化率和成长速度。牧场还有监视站,由水下电视和生物遥测仪监测海洋鱼类的生活,研究其生长、繁殖情况,并用电脑加以整理分析,得出最佳管理方案。对于回游性鱼类则办天然牧场即放流养殖。把人工孵出的鱼苗培养到一定阶段再放回大海,使其沿祖辈的路线回游,这种方式把人工牧场扩大到鱼类回游的海域。

简介蓝色革命 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向蓝色的海洋乃至内陆水域,大力发展集约化养殖、增殖技术与捕捞技术,以挖掘水产资源的巨大潜力,它是人们向海洋索取所需求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的一场技术革命1。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渔业正在实现由天然采捕向农牧化的转变。海洋渔业农牧化就是从海洋生物的繁殖、饲养、生长到收获的渔业生产的全过程,完全由人工控制,就像耕种田地、饲养畜禽、放牧牛羊一样。这种对传统渔业的改造,渔业农牧化的进步主要发生在海洋上,所以称为“蓝色革命”。

主要方式现阶段海洋渔业农牧化的主要方式是:人工育苗,放养到海里,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再捕捞(鱼、虾、贝类)或收割(藻类)上来。这种方式的渔业在日本称为“栽培渔业”,在欧、美称为增殖渔业。我国则称为“增养殖渔业”。增殖主要是指人工育苗后大量放流到海洋中,通过增加资源量提高渔获量。

构想80年代初在我国正式提出开展“蓝色革命”的新构想,其含义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的海洋和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水产品。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而海洋水面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迄今为止,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还不到1%。据科学家估计,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地球上90%的动物蛋白质存在于水体之中。发展海洋牧业,向水面要食物,被称为21世纪的“蓝色革命”。

长期以来,人类最早对海洋经济价值的认识,仅限于“兴渔盐之利,引舟揖之便”,现代科技进步使人们发现海洋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还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蛋白脂和脂肪仓库。开发海洋牧场已成为人类大力增加食品来源的努力方向。

海洋牧场科学家设想建立海洋牧场有几个主要环节。

第一是种苗培育工厂化。采取人工育苗和天然育苗相结合,扩大种苗繁殖倍数。如创造鱼类的产卵环境,适时将幼鱼放回海湾。据科学家观察,海鲈鱼卵成活率低主要是狂风暴雨的摧残。采用旧渔网和柏树枝建“窝”并沉入海底,引诱海鲈鱼到窝内产卵,然后将产有鱼卵的“窝”迁移到人造温水流域,提高海鲈鱼的鱼卵孵化率和鱼苗成活率。这样每年可向一个海湾渔场放出800万条幼鱼。同时建立种苗养殖场,从采卵、孵化直至育成幼体,均实现规模繁殖,定量放养。

第二是科学养殖。在自然海域放流是培育鱼贝类资源的重要方法,但要努力提高放流回收率。科学家研究在开阔海面繁殖鱼类的方法:在海体中安装配备有超声波发生器或发生节奏音响的食槽,经常添加饵料。经过一段时间驯养之后,使鱼儿形成条件反射。听到信号的鱼儿从四面八方聚向鱼槽进食,待鱼儿长到一定体重时,则可放超声波或音响聚而捕之。这个试验为建立渔业基地提供可能性。另一种放流方法,利用鱼贝类自然回归出生地或洄游距离短的特点,又养又放,成本低,效率高,简便易行。

第三是建立海底牧场。科学家设计的海底牧场包括:建立鱼类产卵场、改造滩涂、种植海底饲料、投入人工鱼礁等。世界渔亚发达国家正在试建或扩建海底渔场,其中以投放人工礁石效果最好。人工渔礁作为诱集渔类的栖息场所,为鱼灶提供生长、繁殖、索饵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实现鱼类养殖、捕捞和加工的规模化生产。

海洋牧场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领域。我国海域辽阔,海湾曲折,海岸线长,近海水质肥沃,藻类繁茂,是各种海洋动物栖息、索饵、生长、产卵的良好场所。全国大陆架渔场面积40多万平方海里,占世界大陆架渔场总面积的1/4。数量较多的鱼类达15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200种,例如黄花鱼、带鱼、鲳鱼、鳗鱼等。此外,浮藻、海洋爬行动物、海兽和贝类资源也十分丰富。

我国科学家提出“开发海洋牧场,以海养海,向海洋索取食物”的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科学实验、养殖培育、产品加工的综合渔业生产基地。即从海产品中培育鱼虾饲料,以海牧海,减少饲料消耗,降低养殖成本,发展综合养殖技术,立体利用水域,扩大多品种增殖规模,逐步实现海洋牧场化。

科学家估算,随着科技进步和养殖技术的发展,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每年可捕捞海产品总量在400万~500万吨,沿海滩涂可供开发的经济鱼类、贝类、藻类有120多种。仅开发利用此类产品即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2。

绿色革命科学种田,使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大幅度提高,被人们称为“绿色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为解决温饱问题,以采用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地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这一农业技术革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因而被誉为“绿色革命”。进入21世纪,在世界范围内,绿色革命已经扩大到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在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解决亿万人的饥饿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绿色革命已经成为一场“基因革命”。畜牧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幅度提高了牛、羊、猪、鸡、蛋、奶的供应量,被称为“白色(奶)革命”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