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沿污染电介质表面放电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在电压作用下,暴露在大气中受污染的固体电介质表面,出现泄漏电流、局部电弧和闪络的现象。

简介在电压作用下,暴露在大气中受污染的固体电介质表面,出现泄漏电流、局部电弧和闪络的现象。

产生原因电力设备(特别是户外运行的电力设备)的外绝缘暴露在大气中,受到环境污染后绝缘表面沉积一层污垢,其中包含电解质和惰性物质,遇雾、露、毛毛雨等天气,绝缘表面湿润导电,在电压作用下,产生泄漏电流和局部电弧;局部电弧发展延伸,直至连通两极,导致闪络,简称污闪。电力设备外绝缘的设计,一般都保证在晴天和雨天,即使出现各种过电压,也不应发生闪络。但污染外绝缘有可能在运行电压下就发生闪络。污闪事故停电时间长,损失电量多,而且随工业的发达和运行电压的升高而日趋严重。因此沿污染电介质表面放电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1

放电过程可分为积污、湿润、局部电弧、闪络四个阶段。

(1)积污:大气中的污物沉积到介质表面。污物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如沿海地区的盐分,盐碱地带的盐碱,各种工业污秽和农业地区的农药、化肥及尘埃等。

(2)湿润:沉积在介质表面的污层,在干燥时一般是不导电的,但在雾、露、毛毛雨下污层受潮后,其中含有的电解质溶解电离,污层就导电了,在电压作用下,产生了泄漏电流。

(3)局部电弧:泄漏电流的焦耳热能烘干潮湿污层,在电流密度大的部位会出现干区,由于电压集中到干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出现跨越干区的辉光放电。由于污层的继续受潮和泄漏电流的不断增大,辉光放电将转变成局部电弧;弧道的压降很低,其伏安特性是下降的。

(4)闪络:由于干区的扩大和电流的交变,局部电弧时燃时灭;但总的趋势,污层越来越潮,泄漏电流越来越大,局部电弧能维持的长度越来越长,一旦电弧延伸到贯通两极,就发生了污闪。

物理模型沿污染介质表面放电的物理模型如图所示。其数学表达式为U=AxI+IR (x),式中U为外施电压;x为局部电弧长度;I为电流;n为电弧常数;R (x)为电弧短路部分外的剩余污层电阻。外施电压必须维持电弧压降AxI-和电阻压降IR (x)。电弧压降随电流的增大而按指数规律下降;电阻压降则随电流的增大而上升。因此,为维持某一长度的局部电弧,必然需要一最小电压。随局部电弧的延伸,此最小维持电压将随之增大,但超过某一弧长,此最小维持电压反将减小。即使电压不变,局部电弧也将迅速延伸,直至闪络。此一弧长叫做临界弧长,相应的电压和泄漏电流,叫做临界电压和临界泄漏电流,临界电压即污闪电压。由此可求得相应于某一污层的电导率沿泄漏路径的污闪梯度,小于此梯度,可以不发生污闪。2

沿污染介质表面放电的物理模型

提高污闪电压的方法增长泄漏距离可提高污闪电压。如增加绝缘子元件个数,或采用泄漏距离较长的耐污绝缘子,在绝缘子表面涂覆憎水性涂层或用有憎水表面的材料作绝缘子,都能抑制泄漏电流,提高污闪电压。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