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其发生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塑性变形的表现,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
简介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会改变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会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褶皱主要由构造运动形成,大多数是在切向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当然升降运动也可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拗曲。褶曲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白两侧向中心倾斜)。褶曲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褶曲核部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人们提供褶曲要素对褶曲进行分类和描述,褶曲要素是指褶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几何形态的要素,包括核、翼、轴面、枢纽、轴、转折端。“核”是褶曲的中心部分,通常指褶曲两侧同一岩层之间的部分。但也往往只把褶曲出露地表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翼”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一个褶曲具有两个翼,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翼角。“轴面”是指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的对称面,可为简单平面,也可是复杂曲面。其产状可直立、倾斜或水平。轴面形态和产状可反映褶曲横剖面的形态。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叫枢纽,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波状起伏的。它表示褶曲在其延长方向上产状的变化。“轴”是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轴永远是水平的。可以是水平的直线或水平的曲线。轴向代表褶曲延伸方向,轴长反映褶曲模。“转折端”是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段曲线。1
特征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规模差别很大,手标本-几百公里。
意义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与矿产的关系:大向斜就是盆地,形成沉积矿床,虎睛形成于热液充填矿床; 与石油:背斜圈闭,过去发现的石油绝大多数与此有关;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旅游地质; 构造地质。
基本类型褶曲是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它是褶皱构造的组成单位。褶曲的基本类型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1)背斜
背斜是岩层向上隆起的褶曲。中心部分为较老岩层,向两侧依次变新。
(2)向斜
向斜是岩层向下凹的褶曲。中心部分为较新岩层,向两侧依次变老。若岩石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时代最新的地层;若褶皱遭受风化剥蚀,则背斜山被削平,整个地形变得比较平坦,甚至背斜遭受强烈剥蚀形成谷地,向斜反而成为山脊(图1)。因此,不能够完全以地形的起伏情况作为识别褶皱类型的主要标志。
背斜和向斜遭受风化剥蚀后,地表可见不同时代的地层出露。在平面上认识背斜和向斜,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及其分布规律来确定的。若中间为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老地层,则称为向斜。
图1 背斜和向斜
褶曲要素对于各式各样的褶皱进行捕述和研究,认识和区别不同形状、不同特征的褶皱构造,需要统一规定褶皱各部分的名称。褶曲要素是组成褶皱各个部分的单元,包括核部、翼部、轴面、轴、转折端和枢纽等(图2)。
图2褶曲要素 图3组成褶皱的地层经剥蚀后平面上对称排列
(1)核
核指褶皱的中心部分。如果褶皱岩层受风化剥蚀后,出露在地面上的中心部分称之为核。如图3中,背斜核部为志留系(S),向斜核部为二叠系(P)。核部出露的地层与岩层的剥蚀作用的强弱有关,背斜剥蚀越深,核部地层出露越老。对于同一个褶皱,由于不同地段的剥蚀深度上有差异,可以出露不同时代的地层,因此,褶皱的核与翼是相对概念。
(2)翼
翼指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岩层。当背斜与向斜相连时,翼部是共有的,如图3中泥盆系(D)和石炭系(C)。
(3)枢纽
枢纽指褶曲在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或者褶曲中同一层面与轴面的交线:褶曲的枢纽有水平的,有倾斜的,也有波状起伏的,其空问方位南测得的倾伏向和倾伏角确定。
(4)轴面
轴面即褶曲轴面,以褶曲顶平分两翼的面,或者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轴面是为了标定褶曲方位及产状而划定的一个假想面。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曲面。轴面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平卧的。
(5)轴
轴指褶曲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轴的方位即为褶曲的方位。轴的长度表示褶曲延伸的规模。
(6)转折端
转折端指从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弯曲部分,即两翼的汇合部分。它的形态常为圆滑的弧形,也可以是尖棱或一段直线。
褶曲分类褶曲的几何形态很多,其分类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几种分类方案。
(1)按照褶曲的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分类
按照褶曲的轴面和两翼的产状分类可将褶皱分为以下五类。
①直立褶曲
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基本相等。因横剖面上两翼对称,又称对称褶皱。
②倾斜褶曲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因横剖面上两翼不对称,又称不对称褶皱或斜歪褶皱。
③倒转褶曲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一翼岩层层位正常,另一翼老岩层覆盖于新岩层之上,即岩层层位发生了倒转。
④平卧褶曲
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产状也近于水平,一翼岩层层位正常,另一翼岩层发生倒转。
⑤翻卷褶皱
图4 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对褶曲进行分类
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通常由平卧褶曲转折端部分翻卷而成。平卧褶曲转折端部位翻转向下,则为地层层序不明的背斜构造;如翻卷向上,则为地层层序不明的向斜构造。
(2)按照褶曲纵剖面上枢纽的产状分类
①水平褶曲
褶曲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层走向大致平行并对称分布(图5-a,a')。
②倾伏褶皱
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的露头线不平行延伸,发生弧形合围,或呈“之”字形分布。在背斜的枢纽倾伏端和向斜的枢纽扬起端,两翼岩层逐渐转折汇合(图5-b,b')。
图5 褶皱的枢纽水平及倾斜时,风化剥蚀后岩层的延展状况
(3)按照褶曲岩层的弯曲形态分类
①圆弧褶皱
褶曲两侧岩层呈圆弧状弯曲,一般褶曲转折端较宽缓(图6-a)。
②尖棱褶皱
褶曲两翼岩层平直相交,转折端呈尖角状,褶皱挤压紧密,也称紧密褶皱(图6-b)
③箱形褶皱
褶曲两翼岩层近直立,转折端平直,整体形态似箱形,常有一对共轭轴面。(图6-c)
④扇形褶皱
褶曲两翼岩层大致对称呈弧形弯曲,局部层位倒转,转折端平缓,整体呈扇形。(图6-d)
⑤挠曲
水平或缓倾岩层中的一段突然变为较陡的倾斜,形成台阶状。(图6-e)
图6 按岩层变曲形态划分褶皱类型
a.圆弧褶皱 (b)尖棱褶皱 (c)箱形褶皱 (d)扇形褶皱 (e)挠曲
(4)按照褶曲在平面上的形态分类
①线形褶皱
褶曲沿一定方向延伸很远,延伸的长度大而分布宽度小,褶皱长宽比大于10:1称为线性褶皱。
②短轴褶皱
褶曲两端延伸不远即倾伏,长宽比介于(10:1)一(3:1)之间.呈长椭圆形。若为背斜称为短背斜,若为向斜称为短向斜。
③穹隆与构造盆地
褶曲的长宽比小于3:1。若为背斜,称为穹隆;若为向斜,则称为构造盆地
(5)按照褶曲在横剖面上的组合类型分类
①复背斜
复背斜是一个巨大的背斜,两翼为与轴面延伸近一致的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
②复向斜
复向斜是一个巨大的向斜,两翼亦为与轴面延伸近一致的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2
褶皱野外识别在野外识别褶皱时,首先判断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确定其他形态特征。一般情况下,可认为背斜成山、向斜为谷,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背斜遭受长期袖部裂隙发育,岩层较破碎且地形突出,剥蚀作用进行得较快,背斜山被夷为平地,甚至成为谷地,成为背斜谷;与此相反,向斜轴部岩层较为完整,并有剥蚀产物在此堆积,故其剥蚀速度较慢,最终导致向斜地形较相邻背斜高,形成向斜山。因此,不能完全以地形的起伏情况作为识别褶皱构造的主要标志。
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褶皱可以在小范围内通过几个出露在地面的露头进行观察;大的褶皱,由于分布范围广,又常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可能通过几个露头窥其全貌。所以,在野外识别褶皱时,常采用下面方法进行判别。
(1)穿越法
穿越法即沿垂直于岩层走向的方向进行观察。
①当地层出现对称、重复分布时,便可判断存在褶皱构造。如图7所示,区内岩层走向近东西方向,从南北方向观察,有志留系及石炭系地层两个对称中心,其两侧地层重复对称出现,所以该地区有两个褶曲构造。
图7 褶皱构造立体图
(2)分析地层新老组成关系:左侧褶曲构造,中间是新地层C,两侧依次为老地层D和S,故为向斜;右侧褶曲构造,中间是老地层s,两侧依次为新地层D和C,故为背斜。
②观察轴面产状和两翼情况,图7中左侧向斜褶曲中轴面直立,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近似相等,应为直立向斜;而右侧背斜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均向北倾斜,一翼层序正常,另一翼发生倒转,故为倒转背斜。
(2)追索法
追索法即沿平行于岩层的走向(沿褶曲轴延伸方向)进行平面分析,了解褶曲轴的起伏及其平面形态的变化。若褶曲轴呈水平、直线状,或者在地质图上两翼岩层对称重复,但彼此不平行,且逐渐转折汇合,呈S形,则为倾伏褶曲。
在野外识别褶皱时,往往以穿越法为主,以追索法为辅,根据不同情况穿插进行两种方法。穿越法和追索法不仅是野外观察、识别褶曲的主要方法,也是野外观察和研究其他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