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指农活操作由使用人畜力转移为使用机械,手工劳动被机械操作所取代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 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作业机械化,如农作物的耕种、排灌、植保、收获,渔业的放养、打捞等;(2) 产品运输和加工的机械化;(3) 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其作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
我国的发展与制度变迁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79-1995年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开始破题, 农业机械化领域主体出现了“一退一进”两大变化。
1.政府逐渐退出。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形成了以政府或人民公社为主导的农业机械化体制。为适应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出现的新情况, 国家对农机化发展战略方针进行了重大调整。1979年9月,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定的农业技术选择首先是“迅速增加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和各种除草剂的生产”, 其次是“积极选育、引用和推广良种”, 最后才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机械化”。
2.农民主体大量进入。我国农业生产由“以粮为纲”转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村多种经营日趋活跃, 城乡之间涌现出巨大的人员和工农产品运输需求, 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私人购买拖拉机自主运营的现象。伴随农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 即允许农民私人购买拖拉机和用拖拉机进行经营性运输业这两项“松绑”政策,。
1996-2003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农业劳动力相对价格快速上升,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主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 农业劳动力出现季节性和结构性短缺。
2.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机械化政策逐步实施, 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导下, 伴随政府积极作为, 这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进步。 (1) 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快速提升。 (2) 大中型田间作业机械快速发展。
2004-201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需求快速增加与国家政策强力支持。
1.劳动力相对价格迅速上升, 诱致性制度变迁内在动力持续增强。
2.强制性制度安排密集出台, 及时弥补了市场失灵。自2004年开始,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 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和发展条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大背景下, 一系列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密集出台。 (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正式实施。 (2) 农机化法制建设得到加强。(3) 多方面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3.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龙头”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 较好地融合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需求, 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黄金十年”。 (1)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2) 农机装备结构显著优化。(3) 农机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 (4) 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
2014年到现状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最主要的变化是要素驱动、规模扩张型农机化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诱致性制度变迁再次陷入瓶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明显下降。2004-2013年这10年间, 我国农机总动力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 但2014年同比上年增速降为4%, 2015年进一步降为3.3%;2004-2013年, 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8.2%, 但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比上年提高了8.8%、8.2%、4.9%, 大部分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润率和利润增长率均出现明显下滑态势。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增速整体放缓, 核心原因是, 在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等深层次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甚至被高速发展的表象掩盖起来, 随着农机化发展总体速度下滑, 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水落石出”, 说明单纯的要素驱动、规模扩张型农机化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道路, 着力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1
国家及时出台的有效措施1.及时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了绿色生态导向, 强调要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和免耕播种、节水灌溉、高效施肥、残膜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发展机具的补贴需要;要求全面推行敞开补贴, 促进补贴政策普惠共享;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 增强了补贴政策对农机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2.积极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5月,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将“农机装备”列为优先支持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2016年1月, 环境保护部出台规定推动农机排放标准升级, 倒逼农机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2017年,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启动实施, 农机变量作业技术、多功能田间管理作业技术、高速栽植技术、农用航空作业关键技术等研发得到中央财政重点支持。
3.大力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2015年8月, 农业部部署在全国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 将全程机械化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等九大作物, 聚焦在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6个生产环节, 围绕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 分作物、分区域确立推进各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技术模式。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义我国正面临着传统农业的生产与现代化机械农业相互转化的重要阶段, 为了加速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深化转型, 要求切实依据我国农业机械化现阶段的情况, 积极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加深基础性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 加快山区地带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的不断创新, 提高机械化水平技术, 加速形成经济便捷、现代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还需完善农机作业环境, 积极深化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耕道、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打牢基础。1
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原因制造能力与农业不匹配随着对农业相关领域的不断重视, 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成绩十分显著, 但是由于农业机械制造能力和农业部分不匹配的情况出现, 使得农业机械化程度未曾达到预期目标。农业机械的生产与制造的完备性与发达国家还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制造还需要不断结合农业的实际情况, 做出调整与改革。
农业机械的生产程度不够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不仅农作物种植面积广, 农作物种类也十分丰富, 这就要求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作物的生产方式。但是我国在农业机械的灵活能动性上有很大的不足, 核心重点的零件使用效果不足, 农机的主要动力设备、控制系统与作物的结合等重点的研究开发水平不完善, 导致农机产业化发展还不系统, 生产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农业领域的需求。
管理与当下时代不能很好的结合当今时代是信息大数据的时代, 信息有着发展的绝对话语权, 所以, 农业的发展上信息的引进必不可少。由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管理方面更需要与农业相结合。很多的地区对机械化的管理不能很好地关注, 疏于管理, 对农机的使用人员专业程度要求太低, 农业信息没有及时得到交流, 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针对农业发展的建议在将来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下, 需不断把农机与农业的各方面相互联系, 更大程度上使农机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不断加强农用机械的创新与更新, 在信息时代下加深农业发展与信息的有效结合, 使在信息时代下农机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对策有针对性地调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 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依据农业实际发展状况, 进行不同程度的引用, 采取不同的积极有效措施, 加强农业发展实际措施运用, 针对不同地区, 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 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取得较大成就, 在发展中积极调整各地区的产业结构, 不断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手段, 加强农业机械化宣传和推广力度, 使得农业发展得到快速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均衡各个地区的发展实际, 需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状况和生态环境, 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例如西北地区粮食产区的机械化, 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不断进行机械化改革和改造, 加大资金投入使用力度, 逐步实现区域性的机械化生产, 才能优化生态环境, 解决地区性发展问题。我国各地区经济实力以及环境的不同, 会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同, 应用技术水平和手段的不同, 将会使得农业机械化发展效率不同。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机械化生产的全面推广, 使得农业经济得到大大提升, 同时结合区域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使得各个地区产业结构实现优化,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快速推进[3]。
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各大沿海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农业机械应用面积和发展水平逐渐提升, 基础的专业配套设施比较先进, 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一定的使用效率。但就局部农机利用率来看, 很多机械设备损坏及维修、农业机械设备的有效运用还需进一步强化, 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的政策指引和关注, 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推进力度, 才能保证机械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 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化, 健康发展。
农业工程中的农业机械设备的原理比较复杂, 设备故障及时排查和准确维修还需要加强力度, 只有及时找出故障发生原因, 针对性地进行机械维护和维修, 才能大大提升农业机械化效率, 进行专业化的机械技术手段运用, 才能使得农民得到实惠。农民在运用农业机械化技术设备时, 要提升对机械利用效率, 积极投入相关资金进行机械化改造, 使得农业经济利润得到有效提升。另外, 农民要积极获得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加大地区性设备的有效运用, 积极完善相关设备, 注重农业机械保养和维护, 才能帮助农民大大提升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许多机械设备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因此, 农业机械设备的充分发挥, 需要相关维护人员进行有效的保养和修理, 需要加大相关技术的应用, 从而确保农业机械设备高效使用,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农民要加快对机械设备使用方式的学习, 积极地对农机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 相关部门要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推广, 例如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基本操作方法的推广, 让农民切实掌握相关机械使用方法, 真正掌握相关维修技术手段, 才能进行很好的运用。
农业机械的运用需要加大推广力度, 积极推广农机是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生产力, 只要体现出农机的主导地位, 不断在生产和工艺上提升技术水平, 才能大大提升农机使用效率。政府部门要全力推广农机使用, 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模式,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才能提高农用机械的工作效率。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魏大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