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敏作用是致敏原引起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对该物质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处于变应性(过敏性)状态。当再次接触该物质时,就产生变态反应。首次接触致敏原称为诱发接触(induction exposure),从首次接触至机体处于变应性状态间隔的时间叫诱发期(induction period,又称潜伏期)。引起变态反应的再次接触称为激发接触(eliciting exposure)。
简介致敏作用是致敏原引起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对该物质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处于变应性(过敏性)状态。当再次接触该物质时,就产生变态反应。首次接触致敏原称为诱发接触(induction exposure),从首次接触至机体处于变应性状态间隔的时间叫诱发期(induction period,又称潜伏期)。引起变态反应的再次接触称为激发接触(eliciting exposure)。1
机理具有抗原性或半抗原性的化学物使机体特异敏感性增高的现象。具有致敏作用的化学物称为化学致敏原或化学致敏物。化学致敏物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机体,能使体内免疫活性细胞对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当再次接触此物质时,则出现过敏反应(变态反应),造成严重的组织损害,呈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化学物的致敏作用不同于一般中毒性改变,不完全遵循一般毒理学的剂量一效应规律,并只在有特异体质的接触者中才出现。1
致敏试验判断受试物是否为致敏原及致敏强度的试验。试验动物多选用豚鼠,受试物多为化学纯品,致敏方法尽可能与生产和生活中人体接触该物质的方式一致。所用剂量由试验确定,以不出现全身性中毒反应或局部刺激症状的最大剂量开始试验。染毒次数可一次或多次。在最后一次致敏染毒后2~4周进行激发试验,根据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情况,判断有无致敏作用及致敏强度。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