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缩目的是消除织物中大部分的潜在收缩应力,降低成品的缩水率,满足服装加工要求。
概述为了避免针织物在湿加工中产生过分变形和折痕,目前有厂家尝试将一些针织物放在气流(液)染色机中进行预缩处理,并获得了成功。经气流预缩整理后的织物,纬密度增加,改善了手感,提高了抗皱性。该功能是通过在设备上增加一套直接人蒸汽的装置,并设置一温度监测点,控制主缸内气相温度。1
材料的预缩服装材料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经过织造、精练、染色、整理等各种理化处理,在各道工序中所受到的强烈的机械张力导致织物发生纬向收缩、经向伸长的不稳定状态,使织物内部存在各种应力及残留的变形。这些处理虽然提高了布料的使用价值,但也随之产生一些自然曲缩、湿热收缩等不良变形特性。根据纤维和材料的不同,这些变形特性各异,因此要在裁剪前消除或缓和这些变形的不良因素,使服装制品的变形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就是材料的预缩。
由于材料中存在的变形因素不一样,所以在预缩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
(一)自然预缩
在裁剪前将织物拆包、抖散,在无堆压及张力的情况下,停放一定的时间。棉针织物在轧光或定形后,应放置24 h以上,使织物自然回缩,消除张力。
一些有张力的辅料也应采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如各类橡筋带材料,在使用前必须抖散、放松,放置24 h以上才能使用,否则缩量会很大。
(二)湿预缩
收缩率较大的材料,或质量要求较高的服装,所用材料在裁剪前必须给予充分的缩水处理。
机织棉麻布、棉麻化纤布,可直接用清水浸泡,然后摊平晒干。
浸泡的时间根据材料的品种和收缩率的大小而定。如一些上浆织物,要用搓洗、搅拌等方法进行去浆处理,使水分充分进入纤维,这样有利于织物的吸湿收缩。
毛呢料的“缩水”可采用两种方法:精纺织物采用喷水烫干;粗纺织物可用湿布覆盖在上面熨烫至微干。熨烫温度一般前者为160℃,后者为180℃。
一些收缩率较大的辅助材料,如纱带、彩带、嵌线、花边等,也同样需进行“缩水”处理。
(三)热预缩
遇到一些在温度作用下收缩率较大的一些织物,可采取热预缩的方法来缓和织物内部的热应力。热预缩的方法按给热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加热法,它可以应用电熨斗、呢绒整理机等,对布面接触加热;另一种是利用加热空气和辐射热进行加热,可利用烘房、烘筒、烘箱的热风形式或应用红外线的辐射进行预缩。给热的温度和时间一般应低于定型温度和时间。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伦先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