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横襞称Houston瓣或直肠皱襞,是直肠管反折的粘液线,也是直肠壶腹部内呈半月形的横行皱襞,由环形肌和黏膜形成,或包括环肌和纵肌。正常时有三条,在双重造影下才能显示。
一、相关解剖结构1、多数人认为直肠长12-15cm或16cm,长度测量取决于直肠两端的确定。⑴直肠近端:直肠近端的确定需借助邻近的骨性标志做参照。多数专著将直肠近端定于第3骶椎水平或第2骶椎下缘,或乙状结肠系膜消失后移行为直肠,概念模糊。多数医师在手术中,将乙状结肠由盆腔牵出,拉紧直肠,以骶骨岬为标志,上方为乙状结肠,下方为直肠。⑵直肠远端:按解剖学肛管的定义,以齿状线作为直肠肛管的分界;而按外科学肛管的定义,直肠远端为“肛管直肠环”上缘,则上述解剖结构应称为肛柱、肛瓣等。
2、直肠形态:直肠无结肠带、肠脂垂、结肠袋和完整肠系膜,在矢状方向有骶曲和会阴曲。直肠上段管径与乙状结肠相同,向下逐渐扩大,至肛提肌上方显著扩大,称壶腹部,在通过盆膈处又明显缩窄。腹膜仅覆盖于直肠上1/2或1/3,根据腹膜与直肠的关系,将直肠分为腹膜内直肠和腹膜外直肠。男性的前腹膜反折距离肛外缘7-9cm,女性的前腹膜反折距离肛外缘5.0-7.5cm。
3、最上方的横襞位于肠腔的左侧壁或前壁,距肛门10cm或11-13cm;中间的横襞又称Kohlrausch皱襞,最大且恒定,居壶腹部上分肠腔的前右侧壁上,距肛门约7.5cm或9-11cm,相当于腹膜反折处,即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的底部;最下的横襞位于肠腔的左侧壁,距肛门约5cm或7-8cm。直肠横襞是安全施行直肠活检的位置,穿孔的危险性很低。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通过,剖开的直肠标本和直肠低位吻合后不复存在。
二、相关临床意义有研究对经病理学证实的溃疡性结肠炎与正常直肠,结肠痉挛症及克隆氏病分别作了比较,认为皱襞的厚度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研究者认为增厚的皱襞在溃疡性结肠炎早期更易显示。在缺乏其他诊断依据时,该征象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即此征象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据。组织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炎性隆起就是粘膜的增粗。克隆氏病改变了整个肠壁层,但皱襞的厚度没有改变则难以理解。因此,皱襞的增厚可以区别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即皱襞厚度正常,就是克隆氏病。反之亦然。直肠皱襞的功能尚不清楚。有人推测可能具有分开肠气与粪便的功能。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永刚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