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乳腺导管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乳腺导管瘤的病症,位于乳晕周边,大多数导管的乳头状瘤。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女性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常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易与其他疾病鉴别,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治疗上有赖于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如果手术切除不彻底,将存在复发和一定的恶变概率。

一、病因及临床表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病原因现如今尚不明确。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乳头异常溢液和乳房肿块。临床上常以不明原因的乳头异常溢液为首发症状,且以血性溢液居多,少数为浆液性溢液或二者交替出现。在病理性乳头溢液中,约50%是由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约1/3的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能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多呈圆形、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如继发感染则有压痛,也可与皮肤粘连或出现腺体增厚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块多在乳房周边区,较少能触及,较大的肿块可能与乳腺导管被阻塞、液体潴留有关。

二、鉴别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常难以诊断,除根据其临床特征外,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及细胞学检查。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有效提高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率。

1、脱落细胞学或针吸细胞学检查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多伴有乳头溢液,可对乳头溢液行细胞学检查,如找到肿瘤细胞,则能明确诊断。对于可触及肿块的患者,可采取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于乳头溢液伴可触及肿块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联合应用脱落细胞学与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2、纤维乳管镜检查

纤维乳管镜为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能直观地观察到隆起性病变的存在及位置,并根据病变的特点进行诊断,使乳腺导管内的微小病变得到早期发现。纤维乳管镜还能直视镜下活检和镜下治疗,对病变的性质进行较为准确地判断。

3、乳腺超声检查

近年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率有所提高。高频超声不仅能清晰显示胸壁层次,还能显示腺体内≥0.1cm的导管及微小病灶、肿块血管的彩色血流和多普勒频谱特征。

4、乳腺MRI检查

现如今,动态增强MRI作为乳头溢液病变的新兴检查手段,以其高度软组织分辨率,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显示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以往多采用磁共振全身机及乳腺线圈进行检查,一些较小的病灶易漏诊。MRI检查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本身及瘤周环境,将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与动态增强相结合,从而提高MR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临床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治疗原则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如果手术切除不彻底,将存在较大的复发率和一定的恶变概率。临床上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方式很多,主要包括腺叶(区段)切除术、象限切除术、皮下乳腺切除术或单纯乳房切除术。术式选择主要根据病变性质、病变范围和精确定位而定。由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术中冷冻病理切片检查确定,其术式选择较为棘手,临床上存在一定争议[3]。近年来,随着纤维乳管镜在临床诊断、术前活检及辅助定位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使手术方式趋向微创化发展,有效地缩小了手术切除的范围。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润琦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省肿瘤医院 乳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