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静脉由右腰静脉向上穿右膈脚进入后纵隔而成,于主动脉胸部和食管胸部的右后方沿脊柱右前方走行,沿途收集大部分右肋间后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以及食管胸部,心包、主支气管的静脉。至第4胸椎高度,奇静脉弯向前方形成奇静脉弓,跨右侧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解剖结构:1、奇静脉:
由于上腔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被心脏所隔,所以在胸部没有与胸主动脉相当和伴行的静脉干,因此胸壁和胸腔内大部分脏器的静脉血都汇入一条特殊的静脉,称为奇静脉。此静脉于膈的右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胸脊柱的右侧上升,至第4胸椎体高度转弯向前钩绕右侧肺根的上方进入心包腔内注入上腔静脉。奇静脉收集右侧的肋间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和半奇静脉的静脉血半奇静脉起自左腰升静脉,约平第9或10胸椎体高度向右横过脊柱注入奇静脉。它主要收集左侧肋间静脉、食管静脉和支气管静脉的静脉血。
奇静脉的上端注入上腔静脉,而下端起自下腔静脉系的腰升静脉。因此,奇静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之一。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时,则上述通道即成为重要的侧副循环途径之一。
2、静脉:
凡是运送血液回到心房去的血管都称为静脉。按管径的大小,也可分为大、中小和微四级。管壁的结构与动脉基本相似,由内、中、外三层膜组成。三层膜的界限不很清楚,其中膜层较相应的动脉薄,弹性组织和平滑肌都不如动脉发达,因此,弹性和收缩性小。但外膜比较发达。静脉有浅静脉和深静脉之分,两者之间相互通连。浅静脉位于皮下,故又称为皮静脉或皮下静脉。深静脉位于深筋膜深面或体腔内,与同名动脉伴行。一般中小动脉的伴行静脉有两条。所以静脉的数量多,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的管径大、管壁薄、弹性小,并有由内皮向腔内形成的静脉瓣,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此外,静脉比动脉的变异大,甚至同一条静脉的不同区段往往也有较大差异。
管径约在10毫米以上的静脉,一般称为大静脉。如上、下腔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等;管径在10毫米以下,2毫米以上者,称为中静脉;2毫米以下,300微米以上者称为小静脉。小静脉由微静脉移行而来。
静脉的功能是将全身各部的血液导回心脏。静脉血液回流的动力是靠静脉管内的压力差,而不是管壁本身的收缩。影响静脉压力差的因素很多,如心脏的收缩力、重力、体位、呼吸运动、静脉周围肌肉收缩、挤压和相应部位动脉搏动等。
奇静脉的组织结构及其周围结构:奇静脉系上腔静脉的属支。奇静脉起自右腰升静脉,沿胸椎体右侧上行,在第4或第5胸椎水平,稍向前弯曲,绕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奇静脉接受右侧肋间静脉、食管静脉和半奇静脉的血液。奇静脉经过中的支流,自前收集胸腔后部脏器的静脉血,自后收集静脉丛的静脉血,向下与腹后壁的静脉吻合,两侧与肋间静脉相连。因此,它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通路,这些广泛沟通吻合关系,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奇静脉是右腰升静脉向上延续至胸部的纵行静脉,它主要收纳胸壁和后纵隔器官的静脉回流,并且是上、下腔静脉之间的重要连接通道之一。奇静脉从右腰升静脉和右侧肋下静脉的会合处开始,有时还有小支起于下腔静脉(肾静脉平面)或上位腰椎体前方的静脉丛,这些小支称为腰奇静脉。上行经膈内侧脚与中间脚之间(或主动脉裂孔)进入后纵隔,继在食管后方沿胸主动脉,胸导管右侧上行,约达第4胸椎平面时,弓形向前绕过右肺根上方,汇入上腔静脉,偶尔汇入右头臂静脉或右胸廓内静脉。奇静脉在其行程中,沿途收纳属支汇入:前方收受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心包静脉等;右侧接受除第1肋间静脉以下的诸肋间静脉,左侧在第8~10胸椎间,有半奇静脉汇入。半奇静脉由左侧下部肋间静脉及副半奇静脉汇合而成,副半奇静脉则收集左侧中上部肋间静脉;副半奇静脉也可直接注入奇静脉。奇静脉后方收受来自椎内、外静脉丛的静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的下方又可借腰升静脉与髂总静脉(属下腔静脉系)相连,由此即形成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通路之一。这些广泛的吻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流受塞时,上述吻合通道就成为侧枝循环的重要途径。由于奇静脉与椎内、外静脉丛交通,此两丛又与颅内静脉窦交通,故胸腹腔的感染可扩散至颅内,反之亦然。
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变异较多,根据三者的存缺,可分为四个类型:①三条静脉皆存在者最为多见,约占66%;②副半奇静脉缺如者约占27%;③半奇静脉缺如者约占5%;④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均缺如者仅占2%。
此外,奇静脉还可能在左侧形成,然后绕过肝左叶后方而终于冠状窦。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任洁 - 主任医师 - 山西大医院 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