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下孔是指梨状肌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下缘之间有一间隙,称为梨状肌下孔。穿过此孔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解剖结构:1、梨状肌上孔:
梨状肌上孔位于梨状肌上缘与坐骨大孔上缘之间。梨状肌下孔位于梨状肌下缘与坐骨大孔下缘之间,两孔是臀部和下肢某些血管及神经(坐骨神经)由小骨盆腔到臀部的通过之处。
2、梨状肌:
梨状肌系髋肌后群肌之一。在髋关节囊的后方,起自骶骨前面侧部,出坐骨大孔,止于大转子内侧面。此肌与其他肌共同作用可外旋大腿。受骶丛的肌支(骶1~3)支配。
位于小骨盆的后壁,呈三角形,起自第2~5骶椎前侧面,肌纤维向外集中,经坐骨大孔出小骨盆,止于股骨大转子顶端。近固定时,此肌收缩,使大腿外展、外旋和后伸。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梨状肌受骶丛的肌支(S1~S3)支配。
3、坐骨大孔:
由骶棘韧带和坐骨大切迹围成的孔,叫坐骨大孔。此孔被梨状肌分成上、下2孔:即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小骨盆内的血管、神经经此2孔至臀部。坐骨大孔是下肢局部解剖标志区之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与梨状肌下孔相关的疾病:梨状肌综合征:
(一)概述: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于梨状肌的充血、水肿、痉挛及肥厚等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部痛和坐骨神经痛等证候群,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臀部痛和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性疼痛。
(二)症状:
梨状肌起始于骶椎2、3、4的前面骶前孔外侧和骶结节韧带,肌纤维穿出坐骨大孔后,抵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把坐骨大孔分成上、下两部分,称为梨状肌上孔及梨状肌下孔,坐骨神经多从梨状肌下孔穿过。坐骨神经经过梨状肌时有变异,当髋部扭外、髋关节急剧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或髋关节突然内收、内旋,使梨状肌受到牵拉,均可使梨状肌遭受损伤。损伤后,充血、水肿、痉挛、肥厚的梨状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臀部、腿部疼痛。
(三)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以理疗、封闭和按摩为主,如用1%普鲁卡因封闭。
(四)综述:
本病的治疗以止痛和病因治疗为主。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本病应用广泛,是临床治疗方法中的主流,因为针灸本身除能止痛外,还有消炎和加快神经根水肿吸收的作用,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往往能使病情很快好转。据报道,穴位注射疗法的有效率可达90%。
从临床应用来看,穴位注射治疗本病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治疗多为局部取穴,如环跳、秩边、阿是穴等,远端取穴较少用,如殷门、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位;药物多常用强的松龙、地塞米松以消除神经水肿、解除肌肉痉挛,或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阻滞神经传导以止痛。除此之外,还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等药物。
本病治疗的趋势仍然是止痛与病因治疗。在急性期,患者最好能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利于神经根水肿的吸收,缩短病程。同时,病人臀部及下肢注意保温,避免风寒不良刺激。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东明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