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角膜缘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角膜缘,又称角巩膜带(corneoscleral limbue)、角膜缘部、边缘部角膜、角膜边缘区、角巩膜缘、角巩膜界。角膜同巩膜之间的一条灰白色过渡带,也即白色巩膜组织同透明的角膜组织间的一条半透明灰白色的带,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角膜镶嵌在巩膜而逐渐过渡到巩膜组织内。其宽度也不一致,上缘较宽,下缘次之,水平缘更窄。

概述我国人的角膜宽度为:上方约1.73毫米(女1.43毫米),下方1.01毫米(女0.84毫米),两侧均为0.64毫米(女0.49毫米),平均宽约1毫米。角膜缘血管网即位于此处。它和房水流出经路上的Schlemm氏管,小梁网等房角结构以及内眼手术切口有密切关系。角膜缘前界(前弹力层止端)距角膜缘后界(Schwalbe氏线)1.5毫米;角膜缘后界距巩膜突2毫米;角膜缘后界向后0.3毫米为功能性小梁。内眼手术切口应位于Schwalbe氏线或其前、最后不得超过角膜缘后0.3毫米。

角膜缘结构有五个特点:①没有前弹力层。②后弹力层变为梳状韧带。③角膜缘有血管和淋巴管。④表面不光滑,有很多放射状突起,自巩膜开始,到角膜逐渐消失。⑤角膜缘常有色素沉着。

相关疾病老人环角膜缘内、外面均略凹陷,分别称为内、外巩膜沟。内、外巩膜沟的后缘有从巩膜伸出的环形小突称巩膜距,睫状肌附着于此。内巩膜沟内有环形的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此处血管较丰富,外伤时易出血。若角膜象基质内有脂肪沉着,则在角膜缘周出现一圈混浊区,此即为老人环。发生老人角膜环后,平时一般无自觉症状,也不影响视力。角膜老人环的形成与体内脂类物质含量及全身动脉硬化有一定关系,与脑动脉硬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它的形成是由于血液中的胆固醇等脂类物质过多沉积于角膜边缘所致。有资料表明,绝大多数脑动脉硬化症患者都会出现老人环,而有老人环者都患有脑动脉硬化症。因此,角膜老人环既是血脂高的象征之一,也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体表标志。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与翼状胬肉发病临床普遍认为环境因素如烟雾、紫外线以及风尘等的刺激和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与翼状胬肉发病具有直接关系。翼状胬肉的形成导致结膜杯状细胞减少,致使眼表正常弧度改变,表面不平滑,影响了泪膜表面张力,导致泪膜不稳定。翼状胬肉首选手术治疗,但许多眼部手术后由于泪液的质和量异常或泪液的动力异常可引起泪膜不稳定及眼表的损害。有研究报道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不稳定,甚至引起干眼症。泪膜是眼表抵御环境伤害第一道防护机制,泪膜功能的异常会加重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由此推测泪膜不稳定也是引起或加速翼状胬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翼状胬肉颈部缺乏干细胞,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病变角膜缘提供了健康的干细胞,能分化为正常的角膜上皮细胞及结膜上皮及杯状细胞,重建眼表正常结构及微环境,减少炎性反应及其他因素之刺激,改善了泪膜稳定性。本组病例中,手术后第2周四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手术操作对眼表机械性损伤,眼表创面修复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眼表炎性反应及角结膜表面的欠光滑等导致泪膜的稳定性下降。术后眼部症状评分明显下降,提示术后眼表结构趋于正常,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泪膜功能有明显的恢复趋势。由于翼状胬肉病灶区缺乏干细胞,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手术方式为病变的角膜缘提供了健康的干细胞。角膜缘干细胞具有更新细胞和再生组织的作用,易分化为正常的角膜上皮细胞及结膜上皮杯状细胞,修复受损的角膜上皮表面,使角膜缘获得解剖和生理上的重建。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眼表功能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俊红 - 主任医师 - 山西省眼科医院 青光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