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腰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腰椎有5个,椎体高大,前高后低,呈肾形。椎孔大,呈三角形,大于胸椎,小于颈椎。关节突呈矢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凹,向后内侧,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凸,向前外侧。上关节的外侧有一乳突,棘突为四方形的骨板,水平地突向后。横突短而薄,伸向后外方,根部的后下侧有一小结节,称为副突,在发生过程中横突与肋同源,副突应为真正的横突。第1~第3腰椎的横突逐渐增长,以第3腰椎最长,第4、5腰椎的则逐渐变短。第5腰椎椎体特别大,椎体前面特别高,当第5腰椎与骶骨相接时,构成向前凸的岬。

影像学检查腰椎椎体的椎体结构特点:

1、 皮质骨的横断面扫描皮质骨构成包绕松质骨的壳结构,平均厚度大约1、5~3、5mm,根据其厚度和骨质特点又分为三种情况:a、椎体前缘和两侧的马蹄形部分,其形状和皮质骨厚度比较规则,CT值范围:400~500;b、椎弓根区,指与椎弓根相连的椎体侧壁和椎体后壁部分,此区皮质骨厚度由椎体向椎弓根方向逐渐增厚,连接椎弓根处最厚。CT值范围:500~800;c、椎弓根间区,位于椎弓根间的椎体后壁,皮质骨厚度在三部分中最薄,甚至在椎体中部缺如,相应于椎体后壁静脉窦。CT值范围:200~400。

2、 松质骨的横断面扫描 松质骨与皮质骨比较,具有高度的不均匀性,CT值范围从数10至250以上。以椎体中部为例:椎体中央略偏后部分的骨质比较致密,此外的周围部分骨质较疏散,而近椎弓根部分介于两者之间,椎体前部皮质骨下松质骨最低;靠近上下腰终板的松质骨平均较椎体中部质密,而下部略高于上部

相关疾病及检查腰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病灶在外力作用下,髓核组织在纤维环破损处突脱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到挤压或压迫刺激,引起一系列症状。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作为腰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病情呈渐进性发展,预后逐渐恶化。

发病机制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无菌性炎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免疫反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可能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形成的机械性压迫。

好发部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以L4~5椎间盘最为多见,占58%~62%;L5~S1次之,占38%~44%,极少部分发生于L3~4以上的椎间盘,2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者占5%~10%。L5~S1椎间盘是整个脊柱最下边的2个椎间盘,是全身应力最集中的部位,承受的压力最大。腰椎活动度较大,脊柱做各种方向活动时对下位椎间盘,尤其是纤维环的牵拉力最大。因为骶椎是固定的而不参与脊柱活动,脊柱活动时骶椎不产生相应的协调缓冲动作,脊柱上位各节段的活动最终均集中在最下方的2个活动节上。因此,L4~5椎间盘损伤的机会最多。

影像学检查1、腰椎平片早期可无特殊发现,后期可见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刺形成,或脱出髓核钙化。

2、CT扫描部分医院已将CT扫描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其对椎管狭窄、小关节肥厚、侧隐窝狭窄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MRI检查可获得三维影像,对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但由于其价格较贵,尚难以普及。

4、椎管造影自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问世之后,椎管造影成为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检查,许多医院将其列为术前常规检查。其影像特点为:(1)压迹与充盈缺损均位于椎间隙。(2)侧位片显示的压迹大小与病变大小一致,一般>3mm,严重者可占据椎管矢状径的一半以上。(3)正位片显示的充盈缺损因致压物部位不同而不同,多偏向一侧并与下肢痛的病变部位一致。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治疗方法以消炎止痛、牵引治疗为主,对于缓解病情进展具有积极作用。由于西医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较为单一,难以显著逆转病情的转归,病情容易复发;近年来,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较为突出,配合西医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治疗方法多,复发很难避免,这是由疾病本身决定的,作为专科医生,不断进行本病的研究,帮助病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正确的锻炼康复指导,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当前的主要工作。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侯卫征 - 主任医师 -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创伤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