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及陆架浅海都是第四纪海面升降所引起的海岸线变迁范围。不同时期古海岸线的标志可以概括为侵蚀标志和沉积标志两大类,而最理想的情况则是将两者结合使用。在侵蚀标志方面,各种海蚀地貌通常被看作古海岸线的标志。在古代,当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同时存在时,用它们来确定古海岸线一般是可靠的。然而,古海蚀地貌往往受到后期的改造和破坏而残缺不全某些剥蚀或风化作用也可以造成类似于海蚀地貌的形态,以致古海蚀地貌常具多解性。因此,仅以某种个别的或孤立的地貌形态,而缺乏相关沉积物,确定古海岸线是困难的,对此必须持慎重态度。
简介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及陆架浅海都是第四纪海面升降所引起的海岸线变迁范围。不同时期古海岸线的标志可以概括为侵蚀标志和沉积标志两大类,而最理想的情况则是将两者结合使用。在侵蚀标志方面,各种海蚀地貌通常被看作古海岸线的标志。在古代,当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同时存在时,用它们来确定古海岸线一般是可靠的。然而,古海蚀地貌往往受到后期的改造和破坏而残缺不全某些剥蚀或风化作用也可以造成类似于海蚀地貌的形态,以致古海蚀地貌常具多解性。因此,仅以某种个别的或孤立的地貌形态,而缺乏相关沉积物,确定古海岸线是困难的,对此必须持慎重态度。1
变迁过程一般说来,海侵的范围是指海水到达的界线,在地层中常以是否存在海相微体化石群作为判断的依据。在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到达的界线与海相微体化石群分布界线往往是一致的但在潮汐河口地区,两者的分布界线却未必一致。海相微体化石侵人内陆的重要渠道是潮汐河道,其搬运动力是最佳条件下形成的涨潮流。以长江为例,大潮时的涨潮流浏河而上到达河口以上230km的扬中太平洲附近,海相微体化石分布的上限与潮流界基本吻合,而海水侵入河口的距离仅100km,两者相差130km(李从先等,1983),海水到达的界线远不及海相微体化石侵入内陆的距离。枯水季节,在特大高潮并有风暴潮叠加的情况下,潮流(或海相微体化石)上溯的距离会更远。此外,涨潮流侵入河口的距离还和潮差大小有关。长江口只是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其平均潮差为2.64m。若是在强潮河口,当枯水最差、潮差最大、加之有风暴影响的时候,涨潮流及其所携带的海相微体化石上溯的距离可能比现代长江下游河段还要远。由于海面上升,当代(21世纪初),潮流可顶托江水上溯,其影响距离已超过大通(距长江口5001cm+)向西,加之,微古壳体之辗转搬运,可沿河向内陆分布达千里之遥。因此,要分辨微体化石之丰度、整体埋藏还是壳体之再搬运。显然,在潮汐河口地区,海相微体化石分布的界线与海水真正人侵的界线并不一致,或者说有孔虫深入内陆的距离并不都能代表最大海侵的范围。
此外,对海岸风沙沉积的研究表明,海滨风成沙丘的物质主要来自附近的砂质海滩,沙丘中可以保存贝壳碎屑,并仍见受强烈磨损的有孔虫壳体。在滦河三角洲地区,现代海岸风沙分布于岸线以上宽达2km范围内(李从先等,1987),保存下来的古代海岸风沙范围可能距现代海岸更远。在这样的地层中如果发现海相有孔虫,同样不能视为最大海侵的范围。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