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导向式通讯(英语:Connec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又称CO-mode),又译为连结导向通讯、预接式通讯、面向连结通信,是电信与电脑网络中的一种资料传输模式。
简介连接导向式通信(英语:Connec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又称CO-mode),又译为链接导向通信、预接式通信、面向链接通信,是电信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数据传输模式。连接导向式通信可以采用实体电路交换,或是虚拟电路连线来交换数据。在这种模式下,在正式交换数据之前,要先创建通信会话(communication session)或是连线,之后,流数据在这个连线上循序发送。传输控制协议(TCP)与异步传输模式(ATM)皆属于连接导向性通信。
其优点在于,一旦创建好连线,网络流量就是固定的,不会被其他通信影响。其缺点在于需要预先创建连线,耗费的资源成本较高,无法分享网络带宽。
无连接式通讯无连接式通讯(英语: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又称 CL-mode),又译为免接式通讯,一种通讯传输模式,使用于电信及电脑网络中。在两个端点之间传递的讯息,不需要事先安排,建立连线。无连接式通讯,被使用于分组交换网络中,资料被分割成小的资料包,每个封包中都携带着目的地的识别码,经由硬件独立递送到达目的地。网际协议(IP)与使用者资料包协定(UDP)皆属于无连接式通讯。
其优点是可以在同一个通道中,同时进行多个通讯。
电路交换电路交换(英语:Circuit Switching)是相对于报文交换(或称分组交换)的一个概念。电路交换要求必须首先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连接通道。在连接建立成功之后,双方的通信活动才能开始。通信双方需要传递的信息都是通过已经建立好的连接来进行传递的,而且这个连接也将一直被维持到双方的通信结束。在某次通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这个连接将始终占用着连接建立开始时,通信系统分配给它的资源(通道、带宽、时隙、码字等等),这也体现了电路交换区别于报文交换的本质特征。1
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控制协议(英语: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缩写为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 793定义。在简化的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层传输层所指定的功能,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是同一层内另一个重要的传输协议。
在因特网协议族(Internet protocol suite)中,TCP层是位于IP层之上,应用层之下的中间层。不同主机的应用层之间经常需要可靠的、像管道一样的连接,但是IP层不提供这样的流机制,而是提供不可靠的包交换。
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区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输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包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包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包就被假设为已丢失将会被进行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校验和。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伦先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