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降水,指发生在相当大地区(例如,相邻的3个县或更大地区)内的降水。
摘要我国的区域性暴雨有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梅雨期暴雨、北方盛夏期暴雨、华南后汛期暴雨、华西秋雨季暴雨、西北地区暴雨等。
定义发生在相当大地区(例如,相邻的3个县或更大地区)内的降水。近年来,我国在区域性暴雨研究中发现,这类暴雨是能够使冷暖空气不断在某地交绥,并使得引起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与中间尺度系统发展,从而使某地区出现强而持续的上升运动和水汽积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
我国的区域性暴雨雨季是我国暴雨发生的主要时期。我国东部地区在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下,有季节性大雨带维持并推进;西部地区也具有显著的干季和雨季。在区域雨季期内,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性暴雨,各自具有显著的特点。总的来说,我国主要有以下一些区域性暴雨: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梅雨期暴雨、北方盛夏期暴雨、华南后汛期暴雨、华西秋雨季暴雨、西北地区暴雨等。
夏季,西伯利亚气团在中国长城以北和西北地区活动频繁,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受变性的热带海洋气团影响。以上两种气团的交汇,是构成中国盛夏南北方区域性降水的主要原因。此外,热带大陆气团常影响中国西部地区,被它持久控制的地区,就会出现严重干旱和酷暑。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可造成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大量降水。
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降水天气概况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2008年8月9日20:00至10日20:00,锡林郭勒盟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南部地区及锡林浩特市降大雨(28.0~45.0mm)。这次降水过程对南部地区晚秋作物的生长起着有利作用,而且缓解了前期的干旱与高温天气,为农牧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形势背景分析(1)500hPa形势分析
从2008年8月9日8:00500hPa图上可以看出,从河套地区至陕西省南部低压槽较明显,此时锡林郭勒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冷暖平流不明显;到9日20:00槽的位置略有南压,其移动速度缓慢,槽加深。10日8:00,在河套地区有冷涡形成,系统东移加强;到20:00,冷涡减弱,锡林郭勒仍受高空槽控制,贝加尔湖冷空气向南输送,这样冷暖气流交汇在全盟南部地区。
(2)低空形势分析
700hPa图上,9日8:00河套地区有冷涡中心形成,温度中心稍落后高度中心,锡林郭勒盟西部有切变线存在;20:00从锡盟西北部到河套地区都处在低槽控制,蒙古冷空气输送较明显。到10日8:00,全盟自西向东都受低槽控制,西南水汽输送较明显;到10日20:00,700hPa切变线主要压在全盟南部,这与南部出现大雨天气相一致。
9日8:00的850hPa图上,从锡林格勒盟西部、南部到河套地区基本形成一个闭合环流圈,锡林格勒盟北部冷空气较明显,低层水汽通道基本建立,到9日20:00在该盟西部形成弱的闭合环流圈;10日8:00,该盟大部地区受该环流东移影响,10日20:00850hPa上低环流继续南压。
(3)地面场
9日8:00,锡林郭勒盟西部以西地区为低压,地面偏南气流明显,为降水提供有力的水汽条件,低压中心分裂成2个中心,一个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另一个位于东北地区。到9日14:002个低压中心稍有东南移动且加强,冷锋过境,滑过全盟西南部地区,至10日11:00冷锋彻底移出锡林郭勒盟,这次冷锋系统在全盟南部维持时间较长,促进全盟较大降水的发生(图1、图2)。
物理量场分析(1)水汽条件
降水是大气中水的相变过程。降水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①水汽条件;②垂直运动条件;③云滴增长条件。9日20:00 700hPa高空图上,黄海、渤海的水汽主要是沿着312线输送到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且从9日20:00至10日20:00全盟南部一直是在西南偏南气流控制下,为南部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9日20:00700hPa、850hPa的水汽通量场表明,全盟南部到渤海的水汽通道已经建立;700hPa的相对湿度都在90%以上,850hPa相对湿度也基本在70%左右;底层的比湿场值都大于7g/kg。以上物理量场条件使锡林郭勒盟为湿区,促进降雨的形成。
(2)能量与动力条件
9日8:00全盟500hPa、700hPa的涡度场为辅散,850hPa为辐合,20:00仅500hPa仍为辅散,说明全盟上升运动加强。8:00—20:00的垂直速度场由850hPa 1层为上升运动转变为3层都为上升运动。同时,8:00 θse700-θse8500,大气层结不稳定,到20:00,dθse/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