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连接式通讯(英语: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又称 CL-mode),又译为免接式通讯,一种通讯传输模式,使用于电信及电脑网络中。
简介在两个端点之间传递的讯息,不需要事先安排,建立连线。无连接式通讯,被使用于分组交换网络中,资料被分割成小的资料包,每个封包中都携带着目的地的识别码,经由硬件独立递送到达目的地。网际协议(IP)与使用者资料包协定(UDP)皆属于无连接式通讯。
其优点是可以在同一个通道中,同时进行多个通讯。
分组交换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中,分组交换(英语:Packet switching)是一种相对于电路交换的通信范例,分组(又称消息、或消息碎片)在节点间单独路由,不需要在传输前先建立通信路径。
分组交换是数据通信中一种新的且重要的概念,现在是世界上互联网通讯、数据和语音通信中最重要的基础。在此之前,数据通信是基于电路交换的想法,就像在传统的电话电路一样,在通话前先建立专有线路,通信双方要在电路的两端。
分组交换技术是在1960年代末出现的,当时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简称ARPA)为实现远程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资助建设一个试验性的网络,该网络被称为ARPANET。ARPANET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开发一种新的网络协议,在ARPANET网络上对话必须使用这种网络协议。该协议采用一种新的网络信息传输技术,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1
用户数据报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英语:User Datagram Protocol,缩写为UDP),又称用户数据报文协议,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传输层协议,正式规范为RFC 768。
在TCP/IP模型中,UDP为网络层以上和应用层以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接口。UDP只提供数据的不可靠传递,它一旦把应用程序发给网络层的数据发送出去,就不保留数据备份(所以UDP有时候也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数据报协议)。UDP在IP数据报的头部仅仅加入了复用和数据校验(字段)。
UDP首部字段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两个是可选的。各16bit的来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用来标记发送和接受的应用进程。因为UDP不需要应答,所以来源端口是可选的,如果来源端口不用,那么置为零。在目的端口后面是长度固定的以字节为单位的长度域,用来指定UDP数据报包括数据部分的长度,长度最小值为8byte。首部剩下地16bit是用来对首部和数据部分一起做校验和(Checksum)的,这部分是可选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使用这一功能。1
连接导向式通信连接导向式通信(英语:Connec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又称CO-mode),又译为链接导向通信、预接式通信、面向链接通信,是电信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数据传输模式。连接导向式通信可以采用实体电路交换,或是虚拟电路连线来交换数据。在这种模式下,在正式交换数据之前,要先创建通信会话(communication session)或是连线,之后,流数据在这个连线上循序发送。传输控制协议(TCP)与异步传输模式(ATM)皆属于连接导向性通信。
其优点在于,一旦创建好连线,网络流量就是固定的,不会被其他通信影响。其缺点在于需要预先创建连线,耗费的资源成本较高,无法分享网络带宽。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曹慧慧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