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船首,或称球型艏、球鼻艏,是为了船只能抵消海波的打击而设计的,外型为一个突出的球般,位置在船首水线底下的突起部分。能抵消海浪所造能的冲击,令燃料的效率及速度提高,故常见于大型船只。
简介球状船首,或称球型艏、球鼻艏,是为了船只能抵消海波的打击而设计的,外型为一个突出的球般,位置在船首水线底下的突起部分。能抵消海浪所造能的冲击,令燃料的效率及速度提高,故常见于大型船只。它和船只的撞角外型类似,但功用及效果则大相径庭。不少现代的船舰也采取类似的设计,包括日本海军的大和号及翔鹤型航空母舰。1
撞角撞角,又名冲角,是一种海战武器,安装在军舰上,对敌舰实施撞击战术。
撞角曾经在古代海军舰艇上得到普遍应用。随着舰载火炮的发展,撞角开始没落。十九世纪的铁甲舰时代初期,因当时的舰载火炮难以有效破坏铁甲,撞角一度得到短暂的复兴;然而随着后膛速射炮的兴起,撞角最终在二十世纪初销声匿迹。不过虽然后世的军舰取消了撞角,撞击依然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战术。1
大和号战列舰大和(やまと/ヤマト)是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一号舰。正式称呼为“军舰 大和”。舰名的由来是以奈良县的旧国名(令制国)大和国来命名。使用日本历史的原点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词大和作为舰名,可知日本海军对该舰期待的程度。“大和”为集结当时日本最高的技术而建成,在全世界战列舰史上拥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备有最大的46厘米主炮,而防御面上的重要区域(Vital part)为针对防御46厘米炮,在建造期间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成功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其存在为当时最高军事机密,因此在战争开始到完工为止的这段的时间内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于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开战后的1941年(昭和16年)12月16日开始服役,并在1942年(昭和17年)2月12日成为联合舰队旗舰。该任命直至1943年(昭和18年)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设备的同型舰“武藏”进入楚克锚地后接替为止。1945年(昭和20年)4月7日,“大和”在天一号作战期间,遭受美军特遣舰队大量舰载机的猛烈饱和攻击,于坊之岬海战中被击沉。1
翔鹤级航空母舰翔鹤级航空母舰(日语:翔鹤型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在美国海军的艾塞克斯号航空母舰尚未服役前,翔鹤级可称为当时最强的航空母舰之一。同型舰两艘:“翔鹤”号、“瑞鹤”号。两舰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期间被美军击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尉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