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带回波的形成与雷雨云群消散时强烈的下沉气流有关,强烈的下沉气流把冷空气带到地面。并向四周辐散,在冷空气和环境的暖湿空气之间形成温、压、湿、风的不连续面。窄带回波就是这种不连续面的表现。
概念灵敏的多普勒雷达经常能探测到窄带回波,这些窄带回波一般对应于边界层的辐合线,对窄带回波的仔细分析有利于及早做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以及对其发展变化作深入了解。
窄带回波在大风超短时预报中的应用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春夏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短时雷雨、大风、冰雹对棉粮种植区所形成灾害时有发生,其突发性给短时预报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新疆天气雷达布网工作的逐步深入,如何发挥雷达在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尤其显得重要。研究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地面实况资料,初步分析了典型的窄带回波在大风超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天气实况2004年8月22日,乌拉尔山北端高空小槽沿增强的北风带迅速发展东移南下进入新疆,地面冷锋移动速度较快,造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一次雷雨大风天气。22日20时,锋面开始逼近乌鲁木齐。从石河子市到奇台一线的12个自动气象站都准确地记录了大风的时间、风速、风向,其中石河子20:13风速19.4m/s,新湖农场20:34风速23.1m/s,乌鲁木齐市小西沟21:28风速28.1m/s,五家渠市21:58风速19.8m/s,奇台县00:42风速19m/s。雷达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雷达回波图像中的窄带回波所途径的区域与气象站大风记录非常吻合。
窄带回波的形态特征雷达观测到雷雨回波群前部约20km处的晴空区内有一细长的、呈南北走向的带状回波,回波强度很弱,为5~8dBz,宽度约2km,高度1—2km,最清晰的窄带回波长度为90km(见图1a)。
窄带回波的移动特征雷达首次监测到窄带回波在呼图壁县(见图1a),由于窄带回波较低,仅在低仰角下才可观测到,因此并不十分明显。21:58时窄带回波移过雷达站25km时,仍可清晰地显示(见图3)。从连续的雷达回波资料看,雷雨回波群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其前部的窄带回波也以相同的方向同步移动。从窄带回波出现到消失,维持近1h,移速大约60km/h,移向移速比较稳定。分析窄带回波的移动特征,可为站点大风的临近预报提供较准确的信息。
窄带回波的时空分布特征从雷达上观测到窄带回波位于呼图壁县城,从呼图壁县自动气象站记录显示:21:00时极大风速20m/s;21:48窄带回波到达五家渠雷达站上空,该市自动气象站显示极大风速19.8m/s的时间为21:52;21:58时窄带回波移近阜康市,阜康市气象站大风记录的时间为22:00,风速为22m/s(见图2、图3)。对照大风记录和窄带回波的空间分布、途经站点的时间,与自动气象站大风的时间记录非常接近。
研究结论(1)8月22日准噶尔南缘窄带回波在雷雨回波群的前部,位于雷雨回波约20km处的晴空区内,宽度约2km,最清晰的带长可达到90km,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