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草山水道系统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草山水道系统于2004年4月28日经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古迹审查委员审议通过指定并经台北市政府公告为第111号市定古迹,为台湾第一个“系统性古迹”。兴建于1928年3月,至1932年3月完工,为日本时代台北市第二套饮用水源工程。计有取水井、导水渠、水管、调整井、水管桥、气曝室、发电所、贮水池等,共14项主要设施所构成,全长超过十几公里。部分设施迄今仍持续使用中。

简介草山水道系统于2004年4月28日经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古迹审查委员审议通过指定并经台北市政府公告为第111号市定古迹,为台湾第一个“系统性古迹”。兴建于1928年3月,至1932年3月完工,为日本时代台北市第二套饮用水源工程。计有取水井、导水渠、水管、调整井、水管桥、气曝室、发电所、贮水池等,共14项主要设施所构成,全长超过十几公里。部分设施迄今仍持续使用中。1

历史1920年代,随着台北市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台北水道系统的给水能力已经无法负担整个大台北地区的用水量。于是在第十一回台北市协议会于1927年1月通过实施第二次扩张工事,决定选定水质佳的大屯山做为水源,建设草山水道。同年4月,成立临时水道扩张课。1928年4月18日,于草山事务所内举行地镇祭。1

设计概要草山水道系统主要基于佐野藤次郎工学博士的设计,是在进行调查研究后所提出的方案。这个设计主要利用天惠的水头(天然的水源),即同时建设第一水源和第三水源,利用它们的水量,在途中产生约 500 公斤的电力,再将它们的水引至新设的士林庄福德洋山子脚,即台湾神社里山的贮水池。再从贮水池透过配水铁管渡过基隆河,在圆山动物园前方设分岐管,经由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南下,在宫前町(中山北路和民权东、西路交叉口)再设分岐管,与大稻埕方面的既设管线连接后,再往南延伸,到达台北市役所侧边(中山南、北路,与忠孝东、西路交叉口一带)后再设分岐管,此分岐管沿着三线道路(忠孝西路)往西右折,与日之丸旅馆附近(约公园路、南阳街一带)的既设管线连接后,向左折至桦山町往东,沿纵贯道路(即今忠孝东路),于台北州立台北商业学校(即今国立台北商业大学)东北角右转,通过台北高等商业学校(今台湾大学徐州路校区)、东门町、文化村、步兵第一联队内,再经过新荣町、福住町之间,和千岁町、锦町之间,出古亭町警察官吏派出所侧边,与既设干线连接。1

水源草山水道系统使用的水源是位于竹子湖下方1公里处的第一水源滚水头涌泉及位于纱帽山南麓纱帽路第一展望台下方的第三水源涌泉。1

水管桥水管桥为输送水的桥。草山水道系统内共计有三座水管桥。第一水管桥跨越磺溪支流在大屯瀑布旁,第二水管桥跨越磺溪支流在小隐潭前公车站旁,两座桥都是输送第一水源来的水。第三水管桥位于第三水源前方跨越淞溪,因必须同时输送自高处来的第一水源及几乎同一平面的第三水源,于是桥面设计为两种,一半为水管,运送第一水源的水,一半为水渠,运送第三水源的水。由于第一水源的水来自高处,水管容易受冲击而破损,因此水管上方的路面才不密封,造成只有一半有草生长而水渠上方无草的情形。

中山桥(明治桥),则是负责输送由圆山贮水池跨越基隆河至台北市区的水,所以也是当时的水管桥之一。1

水管路水管路分为两个部分——平面段与阶梯段。水管路旁供行人行走的路则称为水管路步道。平面段,指的是气瀑室至调整井之间几乎位于相同等高线的部分,输水管就位于道路下方。这里的步道阴凉,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像是鸣声类似鸟的斯文豪氏赤蛙、藻类、姬书带蕨等等。

阶梯段,指的是从调整井开始下山到三角埔发电所的部分,输水管大多位于阶梯步道旁,而且多为露出地面的大型黑色金属制水管。这段是利用水的落差将水送至三角埔发电所发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水管原为陶瓷制,后来才使用高压钢铁管取代。1

三角埔发电所三角埔为天母地区的旧名。三角埔发电是全台湾第一也是唯一用自来水发电的发电厂,完工于1931年(昭和六年)。其位于草山水道系统进入台北盆地平原的地方,因此利用上方调整井(标高300米)与发电所(标高91米)之间落差(209米)来进行水力发电。

在日治时代,此发电厂被视为重要之设施,因此整栋建筑漆上迷彩。但在日本离台之后改漆为白色,只留下悬挂在建筑上的牌子为迷彩色。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