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放射虫沉积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放射虫个体校微小,绝大多数具有非晶质的硅质骨骼,易保存为化石,只有少数含锶质的骨骼往往易溶解不保存为化石。放射虫全是海生的,它们的生存和分布明显受水域的盐度、温度、深度、洋流和水团等环境因素影响。

简介放射虫个体校微小,绝大多数具有非晶质的钱质骨骼,易保存为化石,只有少数含锶质的骨骼往往易溶解不保存为化石。放射虫全是海生的,它们的生存和分布明显受水域的盐度、温度、深度、洋流和水团等环境因素影响。1

分布放射虫多为窄盆性远洋漂浮动物一般生活于海洋盐度正常的水域。在近岸水域,由于海水盐度低,不利于放射虫生存,放射虫急剧减少至趋于绝迹。放射虫可生活于不同纬度的海域,但多为喜暖类群,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温暖海城,仅少部分生存于高纬度的寒冷海洋。据统计,放射虫硅质软泥覆盖现代海底面积达3.4%,主要分布于热带洋底和两极高纬度地带,赤道硅质沉积带分布于南北纬20。之间(魏沐潮,1990)。放射虫可生活在海洋水域各个深度层,自海面至水深5000 m处都有放射虫发现,某些海域在水深8000 m处也可有放射虫生存,然而其最大丰度还是在水深约25-500 m之间,除少数属种外,在近岸浅水区极少见。1

形态据现代放射虫分布的研究,放射虫可按深度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只适应一定深度的窄深度放射虫,它们可以用来进行深度分带。另一类是适应不同深度的广深度放射虫。在地质时期,放射虫也可以有生活于深水和浅水两种环境,因此也应当有窄深度放射虫与广深度放射虫。中国现代放射虫见于东海陆架以外及南海开放性海域,即热带海或黑潮暖流控制的范围。放射虫个体大小、形态构造与沉积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暖水种个体小,冷水种个体大。一般在暖流影响地带放射虫数量多,壳薄孔小,结构纤细,放射刺细长,侧刺发育,寒流与冷水团影响地带,放射虫数量少,个体相对较大,壳薄,结构致密,放射刺粗而短。1

研究意义在地质历史上,在4000 m以下的海底,其他动物如有孔虫等钙质壳均被溶解,只有放射虫具硅质外壳的残骸可以保存下来,这对推测海底深度很有用。地质时期的放射虫硅质岩或放射虫岩,只有放射虫骨骼和其他生物硅质骨骼(如硅藻和硅质海绵)的化石群,通常被认为是远洋深水环境的标志。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主要由一套巨厚的杂色砂、页岩夹多层基性火山岩与硅质岩等组成的三叠系吉隆群中,放射生化石全部产在硅质岩内,产在紫红色硅质岩内的保存较好,产在绿色硅质岩内的保存较差。它们一般被认为是深海沉积的,有些大致可与近代深海中放射虫软泥相比(盛金章,1976)。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