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震反射信息与地质层位或相应地质信息(包括层序、旋回、沉积相、岩性、物性等)之问对应关系的过程,一般特指建立井旁地震道上反射特征与井孔测量资料之间的对应关系,它是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和地震油藏描述研究的基础。1
地震资料与地质资料地震资料与地质资料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对同一地下地质体进行观测、描述,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1)观测坐标不同,地震剖面以地震波双程旅行时为纵向观测坐标,是时间域数据,而钻井、测井等井孔资料以深度为纵坐标,是深度域数据;
(2)分辨率不同,地震资料纵向分辨率是以米级(十几米至几十米)度量,而钻井、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是厘米至分米级;
(3)反映的岩石特征不同,地震资料是在地面观测地下空问反射波场,它是一定体积范围内岩石弹性性质的综合效应,而钻井、测井资料是在井下直接获取岩层地质数据或直接对岩石进行测量所取得的数据,它是局部岩石的地质特征或物理特性的反映;
(4)地震波与测井声波频率不同,地震波是中、低频波,而测井声波是超高频波,二者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存在差异;
(5)干扰源不同,地震信号易受地表条件影响,而测井资料受井身条件和测井环境影响。由于上述差异,地震资料与地质资料之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虽然存在内在联系),因此难以进行资料的直接对接和综合解释,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讲行标定。
作用地震地质关系标定主要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实现。标定的主要作用有:
(1)赋予地震反射同相轴以准确的地层时代含义,以便选准目的层进行波组对比解释和构造作图;
(2)在地震波组特征横向变化大的地区,利用钻井分层数据控制层位的追踪、对比;
(3)为地震反演建模(递推反演之低频速度模型及测井约束反演之波阻抗初始模型)提供准确的地质层位控制及井资料控制;
(4)在地震属性分析中,为数据分析时窗的选取提供依据;
(5)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为速度一深度模型建立及提供井资料约束奠定基础。但是应看到这样的标定也存在多解性,特别是对于非标志层、薄层的标定。因此必需采用交互研究,即在标定过程中,通过地质综合分析指导测井数据的编辑、合成地震记录参数的优选,重新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经过多次反复分析对比,确定最佳标定方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