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位于中国南盘江干流,为红水河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电站)。坝址右岸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左岸为贵州省安龙县。电站距贵阳市240km,其上游约62km是南盘江支流上的鲁布革水电站厂房,下游约7km是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工程以发电为主,除向系统提供电力外,还可增加下游已建电站的发电效益。

简史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筑坝技术,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先后修建柯柯亚、关门山、西北口、株树桥等面板堆石坝。天生桥一级电站面板堆石坝位居世界同类坝型高度第二,面板面积及堆石量属世界第一,它的兴建,使我国堆石坝的建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堆石坝技术是在不断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门实验性技术。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设计理论,几乎所有的堆石坝设计,都是参照已建工程的经验,结合坝址区的地形、地质等实际条件而确定。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土石坝的建设一直居于首位。据20世纪80 年代国际大坝会议统计,截止1986 年底,全世界共建大坝36235 座,其中土石坝29974 座,占82. 7 %. 土石坝具有适应条件广、就地取材、经济效益好、施工导流问题容易解决及抗震性好等特点,从而得以迅速发展。但由于土石坝的施工技术及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其事故发生率(溃坝和损坏) 最高。根据水利部工程管理局截止1980 年底的统计资料,我国大、中、小型水库溃坝3976 起,平均溃坝率为3. 4 %. 若按坝型分,溃坝总数中土石坝最多,为2925起,其中堆石坝17 起。天生桥一级电站大坝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世界第二高堆石坝,为确保其安全运行,有必要对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计算。

工程概况及地质环境工程概述天生桥一级电站堆石坝高程178 m ,名列世界第二,而坝顶长度、坝体填筑方量和混凝土面板的面积皆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级的工程。电站以发电为主,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80 m 高程,死水位为731 m 高程,总库容为102. 57 ×108 m3 ,装机容量为1200 MW ,保证出力为405. 2 MW ,多年平均发电量为5226 GW·h。

地质环境坝址河谷为纵向谷,岩层产状为N50 - 70°E/ NW ∠35 - 50°,从右岸至左岸岩层由老至新。右岸垭口附近为二叠系巨厚层块状灰岩,上覆三叠系下统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右岸坝基为三叠系中统新苑组薄层及中厚层灰岩与泥岩互层;左岸为三叠系下统边阳组厚层砂泥岩互层;河床分布有冲积层,其厚度0. 68 - 25. 61 m ,在冲积层下部的近基岩面处有粘土和淤泥质粘土层分布,厚度0. 15 - 13. 32 m.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2 度1。

大坝沉降分析堆石坝的变形分为竖直方向的变位(沉降) ,上、下游坝面的水平变位和沿坝轴线方向的变位等。由于堆石坝由多种材料组成,在自重及水压作用下,竖直位移比混凝土坝大得多,过大的变位对坝体的安全有重要的影响。

沉降是指在自重应力及水压作用下,沿竖直方向发生的位移。对堆石坝而言,其沉降主要是由堆石料的压缩变形产生的。堆石料的压缩变形,初期主要是颗粒的位移与结构调整、并伴有少量的颗粒棱角破碎,这是主压缩阶段;其后,随着颗粒破碎的增加,将进入次压缩阶段,堆石料的次压缩变形,在形式上与粘土类似,处于压缩较快的主压缩阶段之后;而蠕变变形的产生,可能主要是颗粒破碎引起的颗粒排列进一步的调整。

堆石坝在施工过程中, 随着填筑石料的增加而产生的压缩变形占相当大的比例,竣工蓄水后,随着蓄水位的周期循环,其变形有逐渐收敛的趋势。

影响坝体沉降的因素沉降在堆石坝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被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是建立在堆石料的变形控制上的,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堆石体的变形,保证面板与其接缝止水防渗的可靠性。

堆石体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粒径级配

当堆石料质地坚硬、软化系数小,能承受较大的由堆石体自重所产生的压应力,不仅可以减少堆石体在施工期内的沉降,同时也可以减少水库蓄水后及堆石体材料的蠕变软化所产生的变形。

堆石料粒径级配良好与否,对碾压密实度的影响很大,从而对变形的影响也很大。使用粒径级配良好的石料,碾压后密实度和变形模量较大,可相应减小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位移。

(2) 填筑、碾压方法及碾压密实度

对堆石料所采取的碾压方法不同,坝体密实度差异较大。用振动碾压新工艺的堆石坝要密实得多,变形也自然小得多。

(3) 坝体高度

堆石体在一定的上下游坡度、材料级配和碾压密实度情况下,坝高愈大,水压和自重力愈大,引起的堆石体变形也愈大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航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