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时用来描述面积上分布的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空间位置关系的观测方式,它是地震观测系统中一种常见的观测方式,也是现代地震勘探进行详查和油气田勘探及开发中主要采用的观测方式。
发展与应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三维勘探早期通常采用单次覆盖三维观测系统,后来逐渐发展成多次覆盖三维观测系统。由于三维观测系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测地下地质体的反射信息,显示更多的构造信息及地层信息,减少地震解释的多解性,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因此在石油勘探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有关三维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见地震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类型三维观测系统类型在纵波地震勘探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基本上由非纵测线观测系统和纵测线观测系统组成。早期普遍采用十字或T字排列观测系统,随着多次覆盖技术的发展和地震记录仪道数的增加,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类型多种多样,出现了束状、块状、环形、放射状、不规则等三维观测系统。根据接收反射波的类型,又分为纵波三维观测系统、转换波三维观测系统、折射波三维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的表达方式以4线6炮120道束状观测系统为例,三维观测系统可以表达为4L6S120R束状观测系统,其中L代表接收线,s代表炮点,R代表接收道。从这个表达方式可以看出有4条接收线,每条接收线有120道,总的接收道数为4 X 120=480道,有6个激发点采用相同的接收排列。根据道距和炮点在排列上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确定三维纵向观测系统。通常所说的对称、不对称、端点激发观测是指炮点在排列上的相对位置,例如炮点在30道上,就是说在炮点前有29道,在炮点后有90道,表明这是不对称观测系统。以50m道距为例,三维纵向观测系统表示为1450-50-50-50—4500,此表达式每个数字的含义与二维观测系统相同。
三维观测系统的属性主要包括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非纵距、纵横比。
三维观测系统特点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够克服各种复杂地表条件的限制,在石油、煤炭、矿藏、公路勘测及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