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地籍要素测量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地籍反映土地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土地档案。地籍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地籍测量工作是地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测量是政府行为,地籍测绘的成果具有法律效力。

主要对象地籍要索测量的对象主要包括:界址点、线以及其它重要的界标设施;行政区划和街道(地籍区)、街坊(地籍子区)的界线;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构筑物;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有时还需测定某些高程要素。

地籍要素测量的基本方法解析法在施测地区实测全部界址点和地形特征点,根据实测数据解算出对应点的点位坐标。解析法一般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

部分解析祛采用解析法实测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比较明显界址点的坐标,再用图解法确定街坊内部宗地的界址点及其它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

图解法有些界址点和特征点处于隐蔽的地方,用现有的各种解析法或部分解析法测量这些点位比较困难,可以利用图解法直接确定界址点和其它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也可利用反映现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之后,实地补充测量界址点和其它地籍要素。图解法常用的工具有高精度的格网尺、三角板、分规和复式比例尺等。

界址点坐标测量常用方祛测定界址点时,首先在野外利用测量仪器来采集界址点的观测数据,然后用对应的数学公式计算出界址点的坐标。常用的方法有极坐标法、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直角坐标法等。在野外作业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方法。

极坐标法如图1所示,将仪器安置在已知点A上,用经纬仪测量出已知方向AB和未知方向AP之间的水平角β,用测距仪或钢尺测量点A到点P的距离,从而确定出点P的坐标,或者利用全站仪测量点P的位置。

角度交会法角度交会法是分别在两个测站上对同一界址点测量两个水平角进行交会,以确定界址点的坐标的方法。如图2所示,点A,B为已知点,分别在点A,B上安置经纬仪,瞄准界址点P,观测水平角α,β,从而确定点P的位置。

距离交会法距离交会法就是从两个已知点分别测量出其至一个未知界址点的水平距离,从而确定界址点位置的方法。如图3所示,用测距仪或钢尺测量已知点A到界址点P的水平距离S1和已知点B到点P的水平距离S2,就可以计算出点P的平面坐标。

内外分点法当未知界址点P位于两个已知点A,B的连线上时,分别测量两已知点到点P的水平距离S1,S2,从而确定点P的位置。

截距法截距法又称为直角坐标法,一般以某控制线(如导线边)为基线,测出界址点在基线上的投影位置,并测量投影位置至基线一端点的距离和至界址点的垂直距离,即可确定出界址点的位置,如图5所示。

摄影测量方法如果界址点很多,地面通视条件不好,而且从空中能够看到界址点,在界址点上便于布设辅助标志,可以利用摄影测量方法加密界址点坐标。

地籍图的测绘地籍图是不动产地籍的图形部分,地籍图应当能够与地籍册、地籍数据集--起,为不动产管理、税收、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地籍图的比例尺地籍图比例尺的选择应能满足地籍管理的不同需要。根据我国现状,考虑到城乡土地的价值、用途等的差别,农村地籍图的比例尺比城市地籍图的比例可小一些。即使在同产地区,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比例尺。《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基本地籍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 ,城镇宜采用1: 500,独立工矿和村庄也可采用1: 2000。《地籍测绘规范》规定:城镇地区城区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 1000 郊区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 2000,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地籍图的比例尺采用1: 500。

地籍图的形式地籍图包括基本地籍图和宗地图。基本地籍图采用分幅形式,分幅方式为矩形或正方形分幅,幅面规格一般为50cm x 50cm。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方法相同。

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绘制的,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是土地证书附图的基本图件。宗地图的比例尺有关规程或规范不作统一规定,根据宗地大小及其繁简程度一般选用32开、16开或8开的图纸。

基本地籍图和宗地图采用单色成图。

地籍图的基本内容地籍图表示的内容包括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以地籍要素为主,辅之以与地籍要素有关的地形要素,这样图面负载适量,主次分明,清晰易读。

地籍图应表示的内容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宗地及其编号、街道及其编号、街坊及其编号、土地利用类别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街道和街坊的界线行政区划界、平面控制点、地类界保护区界,道路和水域有关地理名称及单位名称和门牌号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斌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