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南宋官窑素烧器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此展品为南宋文物。口径19厘米,足径22厘米,高10厘米。椭圆圈形,斜直腹,腹壁中部增厚,足底平。生烧。现收藏于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简介此展品为南宋文物。口径19厘米,足径22厘米,高10厘米。椭圆圈形,斜直腹,腹壁中部增厚,足底平。生烧。土黄色厚胎,质软。不见釉层,轮制垫烧。外壁以四条竖长扁条将器座分隔成四组,每两组壁上饰有相向的一对凸雕夔龙纹,圆目翘角作前行状,效果传神动人。现收藏于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是官方的烧造瓷器的窑场,南宋时期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修内司、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

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官窑分做两个地方,一为北宋的汴京官窑,一为南宋南迁后高宗在杭州官窑杭州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然此项分类尚有纷歧意见,因为汴京遗址长埋于开封市底下,考古难以挖掘,只能借由古籍记载来推测当时烧窑的情况。根据几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论要》、南宋人所写《负暄杂录》、以及南宋《垣斋笔衡》所载,官窑的确分作南北两处。

素烧指先烧陶瓷生坯的一道工序。陶瓷器有二次烧成者,先素烧器坯,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采用素烧方法的目的是增加坯体的机械强力,不易损坏。在正品素烧坯上施釉,不致因浸湿而散裂,可提高正品率、减少废品和次品率。已发现素烧的有河南巩县唐三彩、河北磁县宋金磁州窑低温铅釉陶器、河南禹县宋钧窑、浙江南宋龙泉窑等。

素烧是指未施釉的生坯经一定温度热处理,使坯体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过程。素烧后的生坯施釉后再烧成则称为釉烧。未经素烧的坯体直接入窑烧成制品称为一次烧成。

素烧的作用主要是使坯体内水分挥发、有机物挥发和燃烧、碳酸盐分解,矿物组成和结构初步形成,从而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利于装饰和施釉等加工过程,减少损耗,实现快速烧成,提高产品质量。

古代许多名瓷如唐三彩、耀州瓷、郎窑红、钧红、天青釉及部分青瓷的瓷胎等都是经过素烧后再施釉。采用熔点较低的釉时(精陶、骨灰瓷、多孔陶瓷等),为使坯体达到较高的烧结程度,可先将生坯在较高的温度(1200~1500℃)下素烧,施釉后再用较低的温度(950~1050℃)进行釉烧。

相关研究南宋官窑青瓷,离不开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传世南宋官窑青瓷数量不多,而且绝大部分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少量散存于国内外其他大型博物馆和私人手中。其造型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诸式,均造型古朴。碗足多无釉露胎盘、洗以满釉支烧者为多见,外底留下的支烧 1。

对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的瓷器类型和制作工艺进行较为细化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从瓷器类型对比看,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官窑形制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如张公巷窑对汝窑的形制的继承、南宋官窑对汝窑、张公巷窑的形制继承,但张公巷窑在继承汝窑形制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新发展,也包括南宋官窑中的乌龟山和老虎洞也都发展了自己新的特色。

从装饰手法看,南宋官窑装饰手法在继承汝窑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从装饰纹样看,汝窑、南宋官窑都有莲瓣纹、弦纹、牡丹纹、龙纹,说明南宋官窑对汝窑有继承关系,但南宋官窑瓷器上的纹饰题材还有荷叶筋脉纹、凤鸟纹、蕉叶纹、竹叶纹、鸭纹、云雷纹等独特纹饰,说明南宋官窑纹饰又有自己的创新发展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黎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