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观察路线(traverse of geological observation)简称地质路线,是进行地质填图及各种地质调查时所布置的工作路线。
介绍地质路线的密度及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满足地质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为准,一般决定于地质调查的比例尺、地质复杂程度、航空像片解译程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解译成果及通行条件等因素。根据地质研究的需要,地质路线的基本布置形式有两种,即大体垂直于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和沿地质体界线布置的追索路线。但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条件布置多种形式地质观察路线。
例如,在岩层走向稳定的地区,一系列观察线垂直岩层走向布置,构成平行状路线;在地质体不呈线状延伸或近似等轴状分布的地区,观察线互相交叉而构成交叉或十字状路线;在构造复杂地区或进行大比例尺填图时,布置放射状或梅花状路线;在黄土等大面积掩盖地区,沿水系河谷等基岩出露处布置的树枝状路线等等。地质路线可分为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
观察方式路线地质观察方式基本方式有三种:
(1)穿越路线。依据地质填图比例尺的要求,在调查区内按一定间隔,垂直地层或区域构造走向布线,穿越全区。地质人员沿路线观察研究地质剖面、填绘地质界线。穿越法的优点:比较容易查明地层顺序,地层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纵向变化情况,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工作量少。缺点:两线之间地带未进行观察,对地层沿走向方向的岩性和厚度变化缺乏了解,还可能漏掉小于线间距的地质构造现象,两线间连绘的地质界线可能与实际不符。
(2)追索路线。地质人员沿地质界线及地层、构造走向观察,追索化石层、含油层、标志层等特殊层位,追索地层接触界线和断层。追索法的优点:能准确填绘地质界线,了解地层、构造横向变化。缺点:工作量大,效率低。
(3)圈定露头法。根据露头大小,每一个露头设一个或几个基点,用仪器将基点测绘在图上。然后用罗盘和皮尺,以基点为起点将露头范围按比例尺测绘在图上。圈定露头法适用于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地质情况复杂或露头不多且面积不大的情形下使用。实际工作中三种方法应结合使用,弥补各自的不足。
路线布置要求基本要求包括:(1)路线间隔,按调查比例尺和设计要求执行,一般相当于在图上间隔1cm代表相应比例尺的宽度,地层、构造复杂应加密,地层、构造简单可放稀(见石油地质调查程度)。(2)观察路线不要求是一条直线,可以是一条拐折迂回的近似直线。(3)自然地理条件差,通行困难的高寒地区、森林覆盖区、荒漠区,山连起伏、悬崖峭壁、沟谷纵横的地区,可不按等间隔布置穿越路线,根据地层、构造复杂程度、人员组织、设备和装备状况灵活布线。只要能满足填图精度要求,又能取得必须的资料和数据,并能发挥最好的效率即可。(4)利用遥感地质解释成果布线,可以弥补穿越路线的不足,减少追索法工作量,甚至减少路线的条数。
路线地质观察内容和程序一般地质观察内容和程序是:标定地质观察点的位置,研究和描述露头点的地质和地貌,测绘地质体的产状要素及其他构造要素,采集标本和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沿路线进行观察与描述并拍照,绘制路线顺手地质剖面和素描剖面图。
要根据填图单位的标志及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准确地确定地质界线的位置,并在野外直接填绘到地形图上。只填绘图上相应比例尺直径大于2mm以上的闭合地质体界线,以及相应比例尺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3mm的线性地质体界线。有特殊控制意义的地质体,如果小于上述限度,可按图的比例夸大至1 X3mm表示在图上。1
要以地质观察点控制地质界线。在追索或野外能见范围内的地质界线,可选择地质构造转折部位,地质界线通过山脊及沟谷底的位置,按目测标定观察点的方法遥测一些辅助控制点,然后根据“V”字形法则将整段地质界线连绘出来。露头零星、地质界线不连续,如果地层产状稳定,可用界面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用放线比例尺方法填绘地质界线。用遥感地质资料与地面观察结合标绘地质界线。覆盖区利用探坑、探槽、浅井和物探成果填绘地质界线。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