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踏勘(geological reconnaissance)简称踏勘。为了使某项地质工作的设计和部署切合于实际,需要事先对工作现场的地质和施工条件等进行实地的概略调查和了解,以便确定填图单位、工作部署等,这种工作称地质踏勘。各项地质工作的最初阶段都有踏勘,例如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选区踏勘、矿点踏勘、剖面踏勘等。
工作目的地质踏勘的主要目的是:将地面地质调查野外施工设计带到现场检查和验证。地质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1)了解岩层出露及覆盖情况,主要地层单位的特征和填图单位的划分标志,地质构造与复杂程度,油气苗和其他矿产的种类与分布;(2)了解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环境、选定基地和宿营地;(3)对前人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前人用过的方法技术的效果作出评估;(4)踏勘结束,提交踏勘报告。提出对施工设计的修改与补充意见,提出人员组成、装备和交通工具的配置意见,提出贯彻HSE的措施和经费预算方案。
踏勘可利用航片或卫片配合地面踏勘,提高工作效率。对通行条件困难地区,可用航空目测踏勘。1
踏勘分类野外地质踏勘有两种类型:直接的和间接的。
1.直接的野外地质踏勘
直接的野外地质踏勘是在目标盆地里进行的,所观测的露头建造代表着地下建造。有露头的地方,出露地层是地下相关地层最好的信息来源。直接野外地质踏勘的结论能被外推到地下:直接野外踏勘所得数据的解释者必须研究是否有从地表到地下横向变化的特殊地层,有时候其变化范围达成百上千公里。2
2.间接的野外地质踏勘
间接的野外地质踏勘是在目标盆地之外进行的、它可应用其他探明区域进行类比、指导解释、预测模型。
间接的野外地质踏勘应用这样的概念: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地质单元(例如,一个在地表,一个在地下)有着相似的地质属性,就可以用已探明区域作为模型来解释间接的野外地质踏勘用于釆油地质和开发时特别有用,了解储集相带的分布和大小有助于确定开发井的位置。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