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泻脾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具有清脾胃,解热毒之功效。主治脾经风湿攻注之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随生紫白黄泡,不久渐大,胀痛不安。症见水疱散发于手掌、足底,透明如珠,偶尔混浊,干涸脱屑,疱屑间杂,自觉灼痒,兼有心烦脘闷、便溏尿短而赤,苔黄膩,脉濡数。
歌诀解毒泻脾芩蒡子,风膏苍术草通栀,田螺疱起宜煎服,清热疏风又去湿.
组成防风(3g)、牛子(4g)、山栀(4.5g)、石膏(12g)、黄芩(4.5g)、苍术(3g)、甘草(3g)、木通(3g)各一钱。
用法用量1.古代用法: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外先以线针挑破泄去毒水,太乙膏盖。
2.现代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服。儿童减半。
功用清脾胃,解热毒。
主治脾经风湿攻注之田螺泡。多生手足,忽如火燃,随生紫白黄泡,不久渐大,胀痛不安。
方义方中黄芩清泄肝胆实火湿热;栀子、木通清热泻火利尿,使湿毒热邪从小便而下;牛蒡子疏风清热解毒;石膏泻火透热;苍术苦温燥湿,与栀、芩、石膏配伍,为清热化湿之妙品;防风发散郁火;甘草和药解毒。共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之功效。临床还可酌加车前子,龙胆草、丹皮、金银花、连翘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利湿解毒之品,以提高治疗效果。
运用本方以水疱散发于手掌、足底,透明如珠,偶尔混浊,干涸脱屑,疱屑间杂,自觉灼痒,兼有心烦脘闷、便溏尿短而赤,苔黄膩,脉濡数为诊断要点。
附方名称:解毒泻脾汤
组成:防风、牛子、山栀、石膏、黄芩、苍术、甘草、木通各3g
用法:用水400ml,灯心20根,至320ml,量掮上下,食前后服之
主治:脾经风湿攻注,致生田螺泡,多发于手足,忽如火燃,随生紫白黄泡
出处:《中华名医方剂大全》
功用:清热化混,祛风解毒
名称:解毒泻脾汤
组成:防风10g,牛蒡子12g,栀子12g,生石膏15g,黄芩10g,苍术10g,甘草10g,木通10g,灯心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服。儿童减半
主治:利湿清热,散风解毒
出处:《皮肤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重要文献摘要方论选录
《医宗金鉴精选》:“田螺疱在足掌生,里湿外寒蒸郁成,豆粒黄疱闷胀硬破津臭水肿烂疼。此证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由脾经湿热下注,外寒闭塞,或因热体涉水,湿冷之气蒸郁而成,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附俱肿,寒热往来法宜苦参、菖蒲、野艾熬汤热洗,次用线针将疱挑破,放出臭水,加味太乙膏贴之。又将疱皮剪去宜用石膏、轻粉等分研末撒之,仍以加味太乙膏盖贴,内服解毒泻脾汤。更有经年不愈者,系下部湿寒,以金匮肾气丸常服甚效。解毒泻脾汤石膏(煅)、牛蒡子(炒),研防风、黄芩、苍术、炒甘草、生木通、山栀(生,研)各一钱。水二盅,灯心二十根,煎八分,服之。方歌:解毒泻脾芩蒡子,风膏苍术草通栀,田螺疱起宜煎服,清热疏风又去湿。”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一昕 - 硕士生导师、教授 - 河北省中医学院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