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成黏土又称二次黏土或沉积黏土,是指在形成后经流水及风力迁移,而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最后沉积于他处的黏土。二次黏土的形成状态恰如水成岩一样,每遇水涨即沉积构成水平的黏土层,久而久之,因地热与地压的作用而变硬,故常成层状或板状。
概念次成黏土,又称二次黏土、次生黏土。它是一次黏土从原生地经风化或雨水、河川的漂流转移到其他地方再次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在漂流过程中,石英砂由于颗粒大而逐渐沉降,黏土本身也经摩擦变细,所以二次黏土较一次黏土可塑性强。二次黏土常含有机质,如黑黏土、紫砂黏土等。1
分类根据黏土的可塑性分类1.高可塑性黏土,又称软质黏土或结合黏土。其分散度大,多呈疏松状或板状、片状。如黑黏土、紫砂黏土等。
2.低可塑性黏土,又称硬质黏土。其分散度小,多呈致密块状。如碱石、白土等。
根据黏土的耐火度分类1.易熔黏土,耐火度1580℃。根据杂质含量的多少,又分为低级耐火黏土(耐火度为1580~1650℃)、中级耐火黏土(耐火度为1650~1700℃)、高级耐火黏土(耐火度>1700℃)。天然耐火黏土的颜色较为复杂,但煅烧后多呈白色、灰色或淡黄色。1
形成状态二次黏土在其搬运过程中,水溶性盐类被水溶解,而未分解的岩石及石英等粗颗粒则残留于原处或被水流带至距离不远的地方沉积下来,形成粗颗粒的黏土。若漂流沉积于距离较远的地方则形成细颗粒的黏土。但是在黏土的漂流过程中常有其他种类岩石的细颗粒、细小的石英砂粒、植物及各种有机物质混入其中,其成分逐渐复杂,至于黏土颗粒本身,则在其漂流过程中因为相互摩擦而失去原有的棱角,变成鱼卵形,以至于其表面积增大。当混入水时,各颗粒之间便具有毛细管作用,彼此胶结而不分散。然而一次黏土均呈多角形,故颗粒之间的结合力不强,二次黏土因水流浮力和地心引力的作用,颗粒大小与密度相差不多的黏土颗粒均依序分开,故沉积时形成层状矿床。一次黏土内却含有各种大小不等的黏土颗粒、岩屑与石英等,分散度很不均匀,且黏土颗粒的表面还吸附了一些可溶性盐类。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黎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